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新快报】农业数字化赋能“百千万工程” “成本高+普及率低”亟待破解 多个民主党派为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建言献策

时间 : 2024/01/23 来源 : 新快报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部署,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新快报记者留意到,今年广东省两会,“以数字乡村、数字农业建设赋能‘百千万工程’”成为多个民主党派关注的焦点。

  资金短缺制约数字农业发展

  今年省两会,民革广东省委会带来了《支持农业数字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集体提案。提案指出,目前数字化农业投入成本高,普及率低。根据调研,以清远佛冈水头镇数字化魔芋种植基地为例,种植面积60亩,数字化共投入468.3万元,每亩成本7.805万元,投入成本过高导致普及率低。

  除成本投入大外,资金短缺是制约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民盟广东省委会带来的《关于加强数字乡村建设 助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指出,目前数字乡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由于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和围绕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信贷业务难以推广。多种因素导致数字乡村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带来的《关于加快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的提案同样指出,当前农业数字化建设进程缓慢。政府和企业对数字农业的认识还不够,容易把数字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概念相混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及推广上。基层干部在推动农业数字化建设中,受建设资金不足、应用程序推广不够、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工作积极性及改革动力不足。

  此外,这些提案均提到,当前农业农村数字化还存在数字技术人员短缺、数字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农业数据共享不充分等共性问题。

  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

  针对数字农业投入成本较高、一般农企农户无法承担的问题,上述提案建议整合资源资金,由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采取购买服务、服务外包、项目代建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数字化项目,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数字化建设。

  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的同时,着力拓宽融资渠道。提案建议,以政府投资和债券发行为保障,实施“财政资金+专项债券资金+市场融资”组合筹资模式,打通利用地方政府债券支持乡村振兴的融资渠道,撬动民间资本进入数字农业领域。

  降低数字化使用成本。提案建议,积极探索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农户等共同参与的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培育和引进数字技术服务企业、加工制造企业、投融资平台等,吸引大数据、云仓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产业配套和集聚,降低数字化使用成本,塑造农业竞争优势。

  夯实农业数字技术应用基础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提案建议,采取建设-运营-移交(简称BOT)等合作模式,开发依托5G和物联网技术、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加快使用低频组网开展农村5G网络覆盖,推进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全方位覆盖。

  农业数字化转型需循序渐进。提案建议,由省政府对城乡信息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有步骤地谋划实施、布局一批创新中心和示范基地等,开展农机智能装备集成应用和智慧农业场景应用示范。同时,加大城乡数字化的互联互通力度,在有条件的区县、中心镇开展城乡数字化融合试点工程,围绕田间管理、农产品流通等领域打造智慧应用,实现城乡数字资源统筹配置、整合共享、功能互补。

  数字乡村振兴建设,人才是根本。提案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推动数字乡村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和科研院校联合,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另外,发挥人才政策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吸引本土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成为高素质、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农人”。

  ■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