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滚滚而来的老龄化社会,一方面是养老机构等老龄化社会医疗配套服务严重滞后。
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将在1月22日开幕,多党派提交集体提案高度聚焦老龄化社会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东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有1556.51万人,占比达到12.35%。预计到2030年,广东老年人口占比将突破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届时,广东基本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更为旺盛,长期照护等刚性需求将尤为迫切。
记者注意到,民革广东省委提交《推动广东机构养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加快广东旅居养老基地建设,助力康养产业发展的建议》等多条聚焦养老提案,民盟广东省委提交《强化广东孤寡失能老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的建议》提案,九三广东省委提交《以科技赋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推动广东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提案,多角度关切养老困境。
广东养老机构冰火两重天
广东居家养老服务协会执行会长、民革广东省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欧阳智鸿长期关注养老话题,他告诉记者,广东80岁以上的老人约有237万,这个数字是全省养老机构床位数量的10.7倍。巨大的需求落差后面,养老机构的总体床位入住率却仅有约一半,而且两级分化非常严重。
普惠型公办养老机构和高端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排队几年苦等不到一张床位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广州市区14家公办养老机构的202张空余床位,有9100名老人在轮候,轮候时长高达3年;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空置率居高不下。广州全市的民办养老机构空置率就高达6成。
欧阳智鸿对记者剖析了养老机构冰火两重天的原因。普惠公办养老机构拥有物美价廉的性价比,每月不到3000元的消费配备齐全可靠的公办医疗资源,抢手在情理之中;同样一床难求的是高端养老机构床位,月均2-3万元的消费,匹配顶级医疗服务和生活设施配套,是许多高收入家庭、海外及港澳人士养老的不二之选;与之相对比,部分民办养老机构收费不菲,硬件和服务各方面有不尽人意之处,遇冷也是情理之中。
欧阳智鸿认为,社区和家是老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建议对存量住宅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的社区环境和住宅进行必要的适老化改造,推进新建设住宅小区和公共建筑融入适老化建设;第一、二支柱养老已经难以满足广东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养老金支付的需求,政府可以考虑适时出台政策,鼓励和规范第三支柱养老(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记者在发稿时获悉,广东居家养老服务协会正牵头制定适老化改造的广东省级标准,预计今年下半年出台并争取年内向社会推广。
孤寡失独老人急需便捷就医
省政协常委、省中医院急诊大科主任丁邦晗呼吁关注失独、孤寡、失能老人便捷就医。“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银发经济,其核心不仅有养老,还应有医疗”。他介绍,广东1500多万老人当中,独居老人占13.3%,失能、半失能老人约占15%,需要长期照料的老人总数超过200万。其中,接近两成老人生病后无法到或选择不到医院就医。
围绕便捷就医,丁邦晗建议对孤寡失能老人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专项规划,对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的服务项目、范围、内容、收费标准制定统一规范;将他们的特殊健康管理服务、长期照护、上门护理等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推广长期护理保险;探索用医保资金支持“家庭病房”,加快推进孤寡失能老人适老化改造和乡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智慧养老打造“广式颐养”新标杆
欧阳智鸿告诉记者,作为新养老模式,智慧养老存在服务质量不一、服务内容单一,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有限、缺乏统一标准,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和市场引导等方面的支持不足。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提案从智慧养角度,提出广东有条件打造“广式颐养”新标杆。包括:在科技适老化产品支撑下集成而近距离照顾老人。一个老人连接多个智能终端,打造“物业+养老”整合康养、医疗、娱乐等资源融合发展养老生态链,推动行为监测设备等“养老+产品“,推动医疗机构和日渐照护系统,志愿者、医护人员、家政人员、老人和亲属实时互动等APP“养老+平台”,“养老+线上/线下服务”不断创新,打通线上远程医疗服务和线下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家庭医生团队联动,打通居家智慧医疗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