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进入两会时间。民盟广东省委会在认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省政协大会提交了提案《关于加强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 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互通共融的建议》。提案中指出,当前在推动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扩大合作规模、深化交流内涵上还存在一些亟待重视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建议完善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的工作机制,拓展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的宣传引导和服务保障等。
据了解,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合作,加强姊妹学校缔结工作(已达1455对),形成了一批特色品牌活动,又率先协同香港开展“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以下简称“公民科”)内地考察项目,加深港澳学生对内地的认识和了解,有效增强了港澳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不过,民盟广东省委会调研发现,当前还存在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交流合作有待深化、宣传培训有待提升等问题。其中,与港澳学校所缔结的姊妹学校中,广深等发达城市的学校多、粤东粤西粤北的学校少,市区优质学校多、农村薄弱学校少,交流活动也大多在发达城市城区;交流活动多为短期性、观光型、游学式的“走马观花”,往往重视结对数量和考察学生人数、次数,忽视交流的内容以及学生习得,在如何更好帮助港澳学生真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现况,实地体验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细化。
为此,民盟广东省委会建议,将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工作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支持项目,设立“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工作专班”,畅通省内跨部门协作机制,指导各市开展粤港澳教育交流工作。
同时,加强与香港、澳门沟通,扩大姊妹学校缔结范围,适当增加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与港澳学校缔结姊妹学校的形式及数量。引进广东省在大湾区交流方面成效显著的各类基金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等,持续打造体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品牌,如三地中学生体育赛事、大湾区经典文化诵读、大湾区STEAM科技竞赛等。联合文旅部门挖掘省内各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如韶关珠玑巷、梅州百侯名镇、清远南岗千年瑶寨等,筛选有助于粤港澳学生“读懂祖国”的人文景点,形成更多的特色考察路线,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牵引开展国情教育,引导学生共寻文化之根,共聚文化之力,共盈文化之魂。(南都讯 记者孙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