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2024两会专题 > 代表委员之声

全国政协委员李丽娟:关于完善义务教育培养体系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提案

李丽娟

时间 : 2024/03/07 来源 : 李丽娟 字体

案由: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绝对主体,也是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学段最长、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段。在实现全面普及和基本均衡的基础上,义务教育的工作重心已从“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满足人民群众对“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期待。

  目前的中考,即初中阶段升入高中阶段的“选拔考试”,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进入国家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院校读书,是决定未来发展和人生走向的重要关键节点。根据教育部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统计数据,2023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8%。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学校1.54万所,招生967.8万人,在校生2803.63万人。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不含人社部管理发技工学校)7085所,招生454.04万人,在校生1298.36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职高)在校生的比例差不多为2:1。对于14岁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年龄尚小,文化素养不足,心智也不够成熟,缺少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自我认知,过早普职分流不利于青少年公平竞争、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1)普职分流政策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教育内卷”过早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普遍出现睡眠不足、视力下降、焦虑、抑郁等健康问题,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2)新时代,有必要站在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系统谋划义务教育,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民生角度洞察义务教育,以教育强国的战略维度推进义务教育,改进完善义务教育培养体系,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厚积优质之本、走好长远之路。

  为此建议:

  一、压缩学制至十年。建议缩短小学教育年限至5年,合并中学教育为5年,让孩子在16岁时就可以实现高中毕业。根据人口与发展中心预测,到2035年我国0—17岁青少年将减少一亿人,青少年人口的急剧减少导致我国义务教育资源支出将会发生结构性变化。推行10年制义务教育,只比目前义务教育延长1年,属于国家教育经费可负担范畴。从国际比较来看,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免费教育的年限、范围和标准不尽相同。中高收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义务教育平均年限约为10年。我国属于中高收入国家,十年学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是适当且财政可负担的。从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来看,六岁入学,义务教育结束时学生约十六岁,可以避免因读书时间过长导致的学生就业晚、工龄短以及连带的晚婚晚育等家庭问题。十六周岁以上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可以对自己行为负责,此时开启分流,无论是进入职业型院校还是研究型院校,学生都保留了对新知识旺盛的学习能力。

  二、实行初高中一贯制。初高中一体化,能够为孩子们营造更加宽松、健康的学习环境,给大器晚成的孩子更大容错空间,符合自然成长成才规律,有利于激发孩子们创造潜能,减少因过度“内卷”和刻板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厌学情绪,也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后续研究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培养都作了良好铺垫。初高中一贯制后,学生就不会有中考的焦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兴趣规划不同,可以在基本的中学课程外视情在中学同时开启特色课程培养。相关举措可以先在小范围如深圳或广东试点,再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展开。

  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入理解和正确领会,将不同学科致力于培育的不同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体系,筑牢义务教育质量体系根基,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各省可探索校本课程特色化,结合地域特色,挖掘历史传统,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除了必要的知识传授外,可充分考虑孩子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着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通过缩短学制、普及高中教学,提高孩子自我认知水平,避免学习过度功利化,或因不擅长科目而陷入自我否定,丧失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