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2024两会专题 > 代表委员之声

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网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吴以环

时间 : 2024/03/07 来源 : 吴以环 字体

案由: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主阵地,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今天的未来产业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一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实现技术变革、要素创新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发展未来产业、塑造新质生产力铺就了厚实基础。但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一、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科创配套和系统不完善。湾区未来产业发展,目前主要以对话式协调为主。缺乏战略制定和重点领域专项产业发展的规划、执行以及仲裁机构。重大项目和议题的平等协商或谈判机制尚未形成,影响相应产业和科创双链对接的系统化配套服务建设,制度和法律化保障不足。

  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成果转化渠道不够畅通。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难、转化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制约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发展。各大科研院所、高校普遍关注市场热点技术,对基础性、前瞻性和公共性创新关注不够,这不仅会影响研发开创性技术的培养和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会阻碍基础研究成果的良性循环,难以形成以高质量自主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格局。

  三、要素市场尚不完善,产业布局分工有待优化。创新要素缺乏有效的配置和组织,包括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在内的“四链”有效融合不足。这使得各主体间协调难度大、合作形式单一、自主探索能力弱,产业的创新生态有待完善。此外,要素市场尚未形成有效的调节、引导和激励机制,无法将人才、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有效地配置到产业中去。影响通过要素有效聚集提升创新活力。

  为此,建议:

  一、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创新网络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

  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制定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创新网络计划》,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为核心,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盟、产业基金助力”的模式,创立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搭建重点区域内联合创新网络体系,促进技术和标准的快速发展。可参照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投入和运行的模式,允许有条件的地市以“市-区-企-校-基金”联合体的方式,在各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通过竞争来承接相关基础支撑研发平台建设,提供关键共性实验设施和有偿服务。

  二、构建粤港澳三地政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平台

  在科技部统筹与指导下,支持广东省、香港、澳门共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用资联盟”,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落地应用、产业升级驱动新质生产力。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用资联盟理事会”,负责创新网络计划中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共同推进解决关键问题。完善相关政策规定,确保资金、数据、研发、项目、市场等创新要素顺利跨境流动,各方可根据自身条件与意愿,参与不同层级合作,享受获得理事会席位、获取技术和知识产权、使用研发资源设施、分配股权收益等权利。

  三、加强大湾区内大学网路建设

  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共享学科资源和研究设施。提供奖励机制,激励大学间的跨学科合作,定制化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科学研究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联合培养新型人才。充分发挥高校顶尖人才优势,组建高端领域顾问智囊团,结合大数据分析提供创新市场需求趋势预测,搭建线上全链条服务平台。整合高校资源,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服务体,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枢纽体系,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项目的合作桥梁。

  四、打造可持续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探索中央、地方财政联合投入机制,设立若干共性基础研发与成果孵化平台。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股权分红激励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引导形成可持续的投入产出机制。允许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探索制定各种应用标准、法规建议,提供适用性人才等措施,以项目为纽带,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的链条,使新技术应用能够快速过渡到量产阶段,为新技术大规模应用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