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2024两会专题 > 代表委员之声

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关于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建议

吴以环

时间 : 2024/03/07 来源 : 吴以环 字体

案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国在该领域开展了诸多实践,如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清华大学钱学森班、丘成桐少年班等,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深圳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创新生态创办“零一学院”,为破解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难题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支持深圳等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的地区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率先“摸石头”“探路子”,能够为全国改革的谋划部署提供鲜活样板。调研显示,当前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强基计划”在中学到大学的培养阶段衔接性不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不强。目前39所“强基计划”高校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因距离较远、学业繁忙等原因,山东、江苏、广东等优质生源省份学生难以在完成学业、备战高考的同时远赴北京、上海了解“强基计划”培养规划并接受学业生涯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对专业选择不够理性,对课程管理、交流协作等满意度较低。

  二是拔尖创新人才生源较为单一,地方中学对其早期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未达到与大学协同育人的水平。首先,国内部分高校在选拔优质创新人才时,大多面向公立中学的高三学生,不能延伸至高二或高一年级,也较少面向私立中学等学校,较难更早发现有天赋的青少年人才。其次,部分地方中学过度关注重本率、升学率等指标,鼓励学生报名“强基计划”多以升学为目的,在中学阶段以传输知识为主,却忽视了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三是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蓄水池”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发展尚不健全。首先,博士生培养规模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底数密切相关。江苏、广东等省份的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博士生培养规模仍与北京、上海等地有较大差距。其次,地方优质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资源尚未充分发挥。以深圳为例,该城市拥有鹏城实验室等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但因不是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只能借用高校博士研究生指标,极大地制约高水平博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为此,建议:

  一是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加入国家“强基计划”。随着我国各地高等院校的蓬勃发展,部分非原“985工程”“211工程”的高校如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已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在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等世界尖端学科建设方面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建议以深圳为试点,将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纳入国家“强基计划”,鼓励其与当地优质中学如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等开展“强基计划”的一体化培养试点改革,加快中学与大学衔接培养的一体化落实。

  二是支持“强基计划”高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扩大招生试点。支持“强基计划”高校和我国优质中学加强合作,在高二、高三阶段学生中,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同时对高一阶段学生开展阶段性摸底工作;鼓励优质私立中学主动和“强基计划”高校加强合作,提供志愿报效国家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同时,建议设立高校联盟性质的高等教育实验教学平台,可选择深圳零一学院等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实施单位,给予优秀学生招录、跨校学分认定等支持。

  三是建议支持有条件地区先行先试,开展科研机构博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因各地博士研究生培养情况差异较大,建议以深圳为试点,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优化学科布局、扩大培养规模;支持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在深构建联合培养网络。支持深圳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发挥在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企业合作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聚焦电子科学与技术、新材料工程、脑科学等未来前沿学科领域,构建博士培养新模式,为国家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