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强调要“把体育锻炼作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中共二十大报告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也作出重要部署。体教融合作为补齐青少年体育短板的重要举措,其本质在于通过体育教育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不仅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近年来,我国体教融合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各地推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比如深圳推广“阳光一小时”活动,做到“体育课天天见”等。但同时,调研发现我国体教融合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服务质量较差。社会体育组织的市场服务标准和规范尚不健全,没有统一标准认证和评级,易引发服务购买纠纷;相关扶持政策薄弱,许多组织生存艰难。二是体育专业师资保障不足。中小学缺乏实施“教会、勤练、常赛”所必须的优秀体育师资,很多体育教师难以兼顾多个专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工作。三是青少年体育赛事赛制不健全。体育与教育部门、同区域不同层级在竞赛体制、办赛标准、参赛资格审查等方面的壁垒尚未完全打通,户籍政策也限制了青少年的参赛范围。四是体育后备人才升学渠道不通畅。体育天赋条件好而文化成绩欠佳的学生,受招生方式、条件等限制无法到对口专业的体育特色高中就读;一些地方业余体校被兼并为体育发展服务中心,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职能被弱化。
为此,建议:
一、创新扶持政策,规范发展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
一是指导各地出台社会体育组织扶持办法,明确对于社会体育组织的扶持项目、资金额度、申报要求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学校所属场馆适当免费开放或者给予优质社会体育组织适当优惠政策等方式,降低社会体育组织场馆使用成本。二是出台相关政策,按照谁培养谁受益的原则,使社会体育组织培养的运动员可以享受与其他运动员同等奖励待遇,并由省、国家级运动员接收单位提供相应补偿性奖励。三是探索搭建“互联网+平台”体育大联盟。通过大联盟集合线上资源流通、线下认证实践的方式,助力融合资源人才市场的边界,打通政策配套、人才吸引、产业升级等渠道。例如:体育人才可以通过官方平台进行能力备案与就业指导、持证上岗、持证评级;学校及个人等服务需求方可以找到经过认证的社会组织课程、内容和师资团队;社会体育组织可针对市场需求,依托平台联盟共同合作研制综合健康素质培养、体育素质提升类课程等。
二、突破机制瓶颈,多措并举强化体育师资建设
一是各有关部门加强对《体育总局 中央编办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落实情况的专项督导,切实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或兼任体育教练员、体育教师渠道。二是教育、体育部门加强联合,以一体化设计改变对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条块式”行政管理方式,指导和推动各地学校建立走班教学、共享师资和开放课后体育服务的教学机制。
三、整合青少年体育竞赛资源,拓展体育赛事种类项目
一是教育、体育部门牵头理顺各类竞赛层级关系,加强国家、省、市、县赛事联动。二是体育、教育部门协同推动青少年体育赛事向幼小群体、向高中生群体延伸,打造幼儿园至高中3-17岁年龄段全覆盖的赛事体系。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探索将青少年赛事组织、培训的机构认证白名单及黑名单拟定、收录等权责下放到协会。
四、完善培育政策,灵活招收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一是教育、体育部门推动“让最好的学校办最好的体育”,鼓励各地有影响力的学校带头扩大体育特长生招生规模,支持初中向具备特长自主招生资格的高中推荐优秀学生运动员。二是鼓励和支持各地将体育特色校作为构建“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试点改革领域,建立以运动项目为索引的体育特色校对口升学名录,推动体育特色校发展“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模式。三是鼓励体育部门重视督导地方改变业余体校“简单一改了之”的现状,继续发挥业余体校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