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融入世界的大通道,是支撑我国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重要载体。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对发展海洋经济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广东海域辽阔、岸线漫长、滩涂广布、港湾优越、海岛众多,各类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海洋经济是广东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和潜力所在。在海洋强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广东迫切需要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跃升,助推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然而,广东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和瓶颈:
1.海洋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重,2022年,珠三角9市经济规模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八成,达到了81.1%,也是海洋产业贡献的核心区域;而粤东、粤西、粤北其他12个城市经济规模占比不到20%,东西两翼海洋经济发展极尚未形成。2022年,广东海洋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占到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84%,海洋产业中传统产业与高耗能产业多,新兴产业与低能耗产业尚未成为海洋产业的支柱。
2.海洋渔业发展空间需要拓宽。广东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明显,远洋捕捞配额提高难度大,渔业用海受生态红线、水域航道以及空间规划的限制,渔业发展空间遭到很大程度的挤压。2022年,全省海洋渔业增加值为 538.1亿元,同比涨幅仅为0.9%;全省海水产品产量为458.4万吨,同比涨幅仅为0.7%,低于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海洋渔业增长乏力的趋势显现。与山东、福建等省份相比,广东省的海洋渔业产量相对较低,苗种自给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海洋金融创新有待继续加码。海洋金融创新水平有待提升,金融机构普遍对海洋经济的评估专业性不足,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相对缺位,海洋金融适配难度大。海洋资产抵押普遍缺乏明确操作依据,法律法规对海上构筑物的定义、所有权登记、抵押登记流程均未明确,无居民海岛开发建设的建筑物无法进行产权分割。新兴海洋产业、高新技术海洋产业尚未真正形成规模经济,产融结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
4.海洋生态持续改善任务艰巨。主要河口和局部海湾海水水质长期处于劣四类,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难度大,部分地区海滩、海漂垃圾污染问题突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功能亟待恢复,部分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受损。
建议:
1.持续做强蓝色产业,构筑结构更加均衡的海洋产业体系
结合沿海各市自身特点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以及东西两翼均衡发展,用好港珠澳大桥,加快推进建设深中通道、深珠通道,聚集利用海洋资源和海岸区位优势所发展的各类蓝色产业。增强海洋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创建蓝海科技产业园,依托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加强深海渔业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洋探测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
2.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充分发挥海洋优势保障粮食安全
大力发展深蓝渔业,支持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推进深水网箱产业化基地和园区建设,推广高效立体化养殖模式和海上多功能平台,打造渔工结合、渔游结合的“海上粮仓”。打造完整产业链条,重点发展浅海贝类养殖、深远海养殖、种苗、饲料、海洋餐饮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建立智能化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积极培育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大型水产网络交易平台,打造集现代渔业生产、海产交易、海洋旅游等为特色的渔港综合体。
3.推动创新蓝色金融,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充分运用港澳金融市场和资源提升蓝色金融创新能力,支持优质涉海企业运用港澳、深圳等境内外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特色金融机构或专营机构集聚发展,加快推动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落地,鼓励各类资金参与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企业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推动创新特色信贷产品,支持开展海域、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稳妥推动在建船舶、远洋船舶抵押贷款,探索开展海洋产业链融资,提升对海洋经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推动优化保险保障功能,探索建立海洋巨灾保险和再保险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涉及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新型保险产品。
4.不断提升蓝色生态,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入海河流的统筹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严格控制陆源入海污染物,完善入海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沙美”的美丽海洋。推进海洋垃圾治理,完善非经营性公共海滩保洁体系与管理维护体系,构建和完善海漂垃圾收集、打捞、运输和处理体系。纵深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围绕红树林营造修复、海岸线整治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有序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落地实施。推动建立海洋牧场碳汇评价体系,探索发展蓝碳经济,积极推进碳汇市场交易,提升海洋碳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