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2024两会专题 > 代表委员之声

省人大代表杨凤玺:关于“大力支持花卉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进绿美经济效益提升”的建议

杨凤玺

时间 : 2024/02/02 来源 : 杨凤玺 字体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列为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花卉强国”列为远景目标。

  花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物质基础,花卉产业是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高效产业,是绿化环境、美化生活的美丽事业。中共二十大以来,我省花卉业持续发展壮大,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核心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产业问题:

  目前,我省花卉种植面积达135万亩,生产总值234亿元,全产业链的产值已超千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成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产业振兴重要抓手,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中心,带动沿海东西两翼,辐射粤北生态区的花卉生产格局。盆栽花卉是我省最有特色和影响力的花卉,有中国“盆花看广东、切花看云南”的美誉。省农科院环境园艺所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花卉科研机构之一,长期跟踪、调查、研究我省乃至全国花卉产业发展情况,发现花卉产业存在以下3个主要问题:

  一、种源创新不足,品种依赖进口,本土优势特色资源未有效开发利用

  全省种植的花卉品种超过1500个,花卉组培种苗年生产能力超4亿株。主要生产近30年引进的花卉种类,如蝴蝶兰、杂交兰、卡特兰、石斛兰、文心兰、红掌、白掌、蔓绿绒、万年青等30多个种类,构建了较完善的繁育生产体系。而广东传统的花卉,如国兰(墨兰、建兰)、年桔、菊花、桃花、白姜花、月季等,以分散经营的个体户为主,种植规模小,品种杂乱,由于品种创新不足,繁育和栽培技艺提升不大,导致广东传统特色花卉发展滞后。自主选育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5%(全国不足10%)。主要原因,一是对种质资源家底调查与资源鉴评不足,本土特色花卉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二是育种技术和方法落后,育种技术仍停留在育种1.0(野生资源驯化选育)和2.0(杂交育种),与国际先进的育种4.0(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差距极大;三是自主培育的品种90%为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选育,存在与市场脱节现象,难以快速实现产业化;四是大部分花卉企业发展时间短、资本积累少、研发投入不足、品种保护意识不强等。

  二、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先进技术研发滞后,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大部分花卉企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种植户,生产规模小,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产品的规格难以统一,质量难以保证,生产和经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真假难分,造成市场混乱,缺乏“三品一标”体系,行业公认标准和知名度高的品牌少,全省只有陈村蝴蝶兰、陈村年桔、顺德国兰等少数花卉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像“翁源兰花”这样的公共品牌不多,获得名特优农产品认证和“粤字号”品牌的花卉产品极少。

  由于用地性质、企业缺乏资金投入等原因,花卉生产设施设备老化缺乏更新,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少,现代先进技术未能及时应用推广,导致生产效率提升慢。在全省花卉产业转型过程中,受市场利益驱动,一些花卉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模式简单复制,信息不对称,加上三年新冠疫情影响,导致部分产品供求失衡。虽然我省花卉单位面积产值(18.56万元/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77万元/公顷),但与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亟需转型升级。

  三、 整体产业链较短,花卉文化、康养休闲、文旅融合等产业吸引力尚未完全释放,社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2023年1-11月,广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元,广州正在以文商旅融合持续激发世界级商旅圈引力。花卉产业不单是传统种植业,更是集景观设计、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和休闲综合体,新业态不断涌现。植入花卉元素的文旅融合表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在这方面,我省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还落后于浙江、四川、湖南。缺乏针对花卉主题景观的科学规划,相应功能性产品开发和商业化模式的探讨,存在单一、更新不足难以持续等现象。

  目前广东花卉产业链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两头”指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花卉的多元开发和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中间”指种植生产)。我省的花卉研发队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除少数上市园林公司、龙头企业和高新企业外,基本上没有研发队伍,花卉研发投入占产业GDP的比例远远低于全省G&P占GDP的比例。

  建议措施:

  为促进我省花卉产业优势,加快推进花卉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彰显绿美经济效益,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引导,强化行业管理,制定扶持政策

  2022年11月1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我国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随后浙江、云南、江苏、新疆等地均出台了加快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我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但尚未出台针对性的相关政策文件。因此建议我省尽早出台行业发展指导意见,为花卉行业发展明确方向,支撑我国2035年“基本建成花卉强国”的远景目标实现。

  二、支持科技兴花,强化自主创新

  强化科技创新对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立足花卉自主创新,提高我省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好省内重点科研院校和大型花卉企业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强科技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加强本土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夯实种业发展基础,深入推进岭南特色花卉种业自主创新,开展花卉育种“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种苗高效绿色生产,为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花卉品种。

  三、加大优质花卉产品供给,推进花卉知名品牌创建,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将发展花卉业同乡村产业振兴密切结合

  在“十四五”省现代农业规划的花卉重点发展市县区加快推动花卉产业集群建设,做大做强花卉“粤字号”品牌;研发先进适用技术,推动花卉产业数字化赋能,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 一是发展壮大花卉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粤字号”农业知名花卉品牌。二是加强花卉生长发育数据模型研发,开发智能化应用技术和装备。三是运用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构建现代花卉产业“互联网+”模式,促进花卉市场体系建设。四是扩大花卉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水平,鼓励利用山坡地等困难立地发展特色花卉,增加花农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四、弘扬岭南花卉传统文化,以文化赋能促进花卉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生活的需求

  岭南花卉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根据《南越行纪》记载,两千多年的南越国就到处鲜花盛放,不分男女老幼头戴花饰。唐宋年间,岭南花卉种植业已渐成气候,广州的花市五代十国时期就具备一定规模,岭南各地的花卉典故、诗赋不胜枚举。因此建议广泛宣传普及岭南花文化,不断提高我省花文化软实力,促进花卉消费,满足人民群众以花卉美化装饰、美化家居、美化环境的生活需要。营造大众爱花、养花、赏花的良好氛围,提升全民花文化水平,促进花卉消费。

  五、丰富岭南花文化主题活动,促进花卉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增强岭南花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扩大年宵花市规模,延长花市时间,打造以岭南花市文化旅游热点。积极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花卉博览会、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等有影响力的花事活动,推动岭南花卉文化同国内外优秀花文化融合、创新与发展。让大众走进岭南花卉活动,体验岭南优秀花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花卉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提升花卉消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