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组织建设 > 省直基层

加强自身建设 创新活动形式 民盟广州中医药大学总支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时间 : 2011/08/12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加强自身建设  创新活动形式

民盟广州中医药大学总支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夯实组织建设基础,提高盟员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成效显著

积淀和发扬优良传统,创新制度,形成核心影响力和凝聚力,确保组织持续发展。班子传帮带,坚定信念,热心盟务,团结协作,务实,无私奉献,不追名逐利,互勉互敬,始终把盟员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参政议政、服务社会,保持了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总支长期实践积累的优良传统,在组织发展、服务社会中得到较好体现。还制定了宣传工作、经费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制度。此外,加强了后备人才培养,形成了梯队合理的骨干队伍。

参政议政渠道和盟员人数由点到面,水平明显提高,参政议政成绩突出。发挥自身专长基础上,多渠道了解社情民意,扩大关注社会热点。除3名省、区政协委员外,任盟省委各专委会16名委员积极参与专题调研,40人次以上参与了重要事宜的讨论工作。执笔了提案17个,涉及医疗、教育、区域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等,如“关于进一步落实、贯彻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部署的建议”、“关于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制度的建议”、“关于解决‘看病难’问题的若干建议”、“关于改善医患关系创建和谐医疗环境的建议”、“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区,有效推进粤东经济发展”等。“关于规范公路限速的建议”为2006年广东省4个重点督办提案之一。

二、思想建设与宣传工作寓于多种形式的组织活动中

围绕一个主线通过两条渠道,领会精神实质。围绕学习中共及上级精神为主线,抓住盟省委学习为重点总支活动为补充、学校党委理论学习培训两条理论学习渠道。内刊《生活》20年来担负总支的传播功能,还带动了大学其他党派组织相继编印内刊。总支把思想建设寓于支边、救灾及和谐校园和医风医德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从理论学习提升到研究统战理论,发生了质的转变。撰写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总支经验等分别4次在民盟全省大会上交流,2篇统战理论论文被选编《参政党理论建设》出版,1篇在广东省高校统战理论大会交流,并获广东省委统战部统战理论年度优秀论文、广东省高校统战理论学术年会优秀奖、盟省委统战理论优秀论文一等奖。

三、坚持利用鲜明特色优势服务社会,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总支盟员由大学和附属一、二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组成,两家医院是享誉海内外的全国中医院典范,名老中医精英荟萃,有各类特色专科优势。盟员依托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为所联系的海内外各界别人士安排协调医疗、保健、养生、咨询等事宜,提供优质高效的现代中医院服务。

坚持义诊15年,因地制宜开展多样服务,形成传统服务社会的特色,社会影响面宽。全部利用业余时间长期坚持智力支边,近年有13批次分别到粤东北、粤西边远贫困地区12个县及老人院进行了义诊,深得当地群众的好评,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每年约2次的义诊活动,还结合开展了解社情民意,或把义诊活动与兄弟基层组织的联谊相结合,或结合送医送药、开展医疗保健讲座等。总支已形成了以开展义诊为主题,因地制宜,结合多项活动的传统组织活动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抗震救灾,身体力行,展现良好医德医风。总支盟员在抗震救灾中身体力行:06年参加了由省委统战部组织的“赈灾医疗队”,奔赴乳源瑶族自治县和乐昌县两个重灾区进行大型义诊活动,把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传递给他们。汶川大地震,全体盟员多途径捐款捐物3万多元。盟员通过个人香港朋友太平绅士湛兆霖先生出资,仅用4个多小时就快速为灾区筹措价值4万元的食品,是广东省卫生厅第一批运往灾区的救灾物资之一。盟员参与我校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地震灾区患者26名,盟员为省中医院住院2名灾区重伤员进行颅脑和胸外手术完全康复。盟员荣获盟省委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服务育人、专业育人─设立“奖学金”,开创了党派基层组织先河。总支以全国名老中医罗元恺等的名义于06年设立的“罗元恺-郑德基中医药教育奖学金”,用于奖励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贫困优秀学生,首期奖学金10万元,每年20名,为期五年,已受益学生80名。在助学的过程中,总支发挥中医药专家人才汇萃的优势,结合学校“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安排盟内名师名医提早临床带教受助学生,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言传身教,服务育人,专业育人。由党派基层组织设立奖助学金在我校为首创,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树立了盟的良好形象。

利用软硬件统战资源,将服务社会与思想交流相结合,取得良好综合效应。我校统战氛围浓厚,学校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广东省的科普基地和爱国教育基地,利用这一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的重要窗口,先后以不同主题组织了与2个兄弟总支横向交流活动,将参观大学城、博物馆,专家专题报告、联谊交流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应。还组织14名专家教授参加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广州举办义诊和健康咨询活动,为基金会成员、佛教信众和民众数百人义诊。

 

附:2006年以来总支概况

政协及盟内任职:现有盟员95人。省政协委员2名,区政协委员1名,在盟省委各专委会中,任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14名,盟省委理论研究小组成员1名。

参政议政:执笔提交省政协大会提案17个、大会发言2个,省重点督办提案1个。参与经济、教育与人才规划、政策出台等重要议题讨论并提出建议30人次以上。

服务社会:坚持智力扶贫,组织及参与义诊13批次,边远群众受益面超过3千人;总支在大学首创育人项目,设立奖学金1个,奖励总金额10万元,已受益学生80人。

本职主要业绩:主持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14项;出版专著任主编22部、副主编11部;发表学术论文222篇;主要完成者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2人次,专利1人。

本职及社会任职:正高级职称42人,副高级职称41人。现任正处级领导6人,7人任教研室或医院科主任;3人任省一级学会的主委,9人任省一级学会的副主委。

组织荣誉:2005年获得民盟中央先进集体后,又于2009年、2011年2次获得盟中央先进集体和2人获盟中央先进个人;民盟广东省委先进集体表彰2次、先进个人6人,获民盟广东省委思想建设宣传工作先进集体1次。获盟省委抗震救灾先进个人1名。获广东省委统战部年度优秀论文和民盟广东省统战理论一等奖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