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盟务工作先进集体”汇报材料
与时俱进求发展 不断焕发新活力
民盟中山大学总支(南、北校区)
中山大学民盟组织成立于
一、建设政治坚定的领导班子,营造良好的党盟关系
中大民盟有着优良的传统及优秀的领导集体。通过总支换届,一批热心盟务的优秀盟员进入总支及各支部。盟总支委结构合理,支委们各具优势,其中既有热心盟务的老同志,也有敢于进取、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年轻人,能取长补短,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具有相当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中大民盟组织领导班子积极争取学校党委统战部对总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每次总支活动都邀请统战部领导参加,加强联系和沟通。学校统战部领导也关心重视并积极支持民盟的组织建设,指导民盟总支的工作,每年召开1-2次座谈会,了解并倾听党派成员的意见, 解决盟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党盟关系的融洽。
二、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继承盟的光荣传统
中大民盟把思想建设贯穿到基层的组织活动、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工作中,注重实效、多种形式地开展盟的思想教育。中山大学在职盟员工作负担普遍偏重,课时多,科研任务和医疗任务重,时间紧。根据实际情况, 我们采取个人分散自学和总支集中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利用每次组织生活的机会开展学习的方式。
开展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教育,继承民盟优良传统,一方面是学习民盟的光荣历史和盟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盟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中大民盟荟集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知名度高、思想进步、工作积极的专
三、重视盟的组织发展,加强后备队伍建设
中大民盟历史悠久、老盟员众多,组织的年轻化是中大民盟履行职能、保持活力和不断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中大南校区总支平均年龄为60.6岁,组织发展问题已成为关系组织存亡和发展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中大民盟组织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组织发展,认真学习民盟中央及盟省委有关组织发展的文件精神,贯彻盟中央及盟省委制定的盟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积极研讨新形势下民盟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情况,主要领导亲自抓发展,因此,在组织发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几年来,盟总支注意吸收政治素质好、知识层次高、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中青年代表人士入盟,提出“一帮一”的发展新盟员的要求和具体做法,即:所有盟员,特别是总支委员、支部委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做好新盟员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了组织发展的工作机制,做好组织考察工作,把好入口关,总支委员会对每一位申请人都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和集中讨论,并在适当的时机与其面对面交谈,而后依盟组织发展程序发展新盟员。
中山大学各民主党派对优秀的党外人士的争取日益激烈,部分院系对民盟的发展有一定的担忧。中大南校区总支领导经常同学校党委统战部门沟通,争取对入盟考察对象的支持。总支盟员主动联系盟外教师,宣传民盟。
重视后备干部的培养与发展,尽量为盟员争取学习提高的机会和参政议政实践的条件。近三年,先后派出数十位优秀盟员参加了民盟广东省委举办的省直基层骨干盟员培训班、新盟员学习班、50岁以下盟员学习班等学习培训和各种盟务会议,以及学校统战部每年主办的党派骨干研讨班,努力提高领导班子成员及骨干盟员的政治素质和盟务工作水平。
目前,南、北校区总支共有专门委员会委员57人,其中副主任10人。组织盟员参加盟省委、学校统战部组织的各种调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使中青年盟员的参政议政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民盟参政议政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把组织活动与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相结合
中大民盟十分重视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多样化和实效性,注意定期开展组织活动,中大南、北校区总支基本上每年都联合开展一次外出组织活动,内容主要是请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同时开展总支联谊,加强盟务交流,增进盟员间的沟通和友谊。此外,两个总支每年都定期组织1-2次大型的总支活动,根据总支自身优势和特点,把组织活动与思想教育、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同时,要求各支部建立健全自己的组织生活制度,制定好年度工作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年底要有支部总结上交总支委员会。
中大北校区总支根据总支盟员都是医学方面专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盟员专业特长和优势, 结合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开展组织活动,总支每年至少两次组织盟员到基层参观学习和送医送药。近几年,总支以开展扶贫支农、“三促进一保持”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政治交接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先后组织了5场大型社会服务活动,先后到广东省连南县、翁源县、清远市、清新县飞来峡镇、海丰县等地开展医疗技术交流指导,包括免费医疗咨询、义诊和送药活动,同时为当地医院、卫生所的业务骨干做专题辅导报告。据不完全统计,在各地医院的协助下,总支的盟员医卫专家们义务为各地群众诊病达3000多人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800多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村看专家门诊难的矛盾,提高了当地医务人员的临床诊治水平,为盟省委倡导开展的以“支持农村改革发展”为重点的“三个一千”惠农行动贡献了力量。盟总支的许多送医送药活动当地媒体都作了报道,为扩大盟的影响、树立盟的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总支还组织盟员到河源、韶关、从化和顺德等地开展政治学习与参观活动。每到一地,都与当地盟组织进行盟务交流、实地考察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具体建议,等。通过这些组织活动,使总支盟员服务了社会,提高了思想认识,也实地了解到广东省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既教育了盟员又增强了盟总支的组织凝聚力,受到盟省委和学校统战部的肯定。
围绕社会热点和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中大民盟组织把参政议政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一支部一议”、“一人一议”活动,积极撰写社情民意信息,为促进广东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所在单位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总支盟员在民盟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委员有57人,他们利用盟省委的参政议政平台,积极调查研究,参政议政,提出提案建议。近年来,总支多位盟员参与并执笔撰写了盟省委提交省政协会议的提案。其中,中大南校区总支盟员李静波代表联络委员会执笔撰写的“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名牌战略实施的建议”被民盟广东列为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提案,并于2006年获省政协优秀提案奖;盟员谭兵主笔民盟省委妇女委员会提案《关于强化企业社会保险,保障职工权益的建议》,被作为盟省委提交省政协会议的大会发言和集体提案。中山三院支部2006年申报中标的盟省委调研课题,由潘志恒主委执笔形成提案《在发展中医药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被作为盟省委集体提案提交给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盟员张建奇、程木华积极参与省各民主党派首期“同心献策”活动,所撰写的论文被编入盟省委《珠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先行先试探讨论文选》。中大北校区盟员还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对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及制度等热点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五、立足本职,建功立业
目前,民盟中大总支有多位盟员担任了领导职务。有五名盟员担任了中大各学院的副院长,一名盟员担任研究生院的副处长,两名盟员担任系主任,两名盟员担任附属医院大科的主任。很多盟员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王雪华是长江学者,并成为2009年国家985计划资助项目的首席专家;吴义雄获2006年“宝钢优秀教师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2007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朱庆勇被列入教育部百人计划;李安兴获2005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汪华侨是广东省教学名师, 以第一完成人连续荣获三届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宋世斌副教授参加的研究项目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咨询报告类)。盟员获得的各级科研项目200余项。
不少盟员以自己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表彰。如,中大北校区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