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2019年1月28日AA06版
昨日的“委员通道”上,来自省民盟的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丁邦晗除了发言外,还带来了一台体外自动除颤器(AED)。这位唯一带“道具”上场的委员,瞬间抓住了大家的眼球。
“中国每年有55万人因心脏骤停而猝死,因为错失了‘黄金4分钟’,救治成功率非常低,高质量胸外心脏按压和第一时间电除颤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站在“委员通道”的话筒前,丁邦晗再度谈到这个严肃而值得关注的词:急救。
去年丁邦晗的提案是建议在广东省中小学开设急救培训课,以提升院前急救公众参与率。
一年后,丁邦晗说,很欣慰看到了积极的变化,尤其是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正在越来越重视急救培训,有的中小学开设了这个课程,“这个氛围开始形成,但全面铺开还需要时间”。
作为急诊科的主任,丁邦晗认为,目前急救的现状仍旧需要不断改进,广大市民的观念和认识仍旧需要提升,他希望看到整个社会对健康和急救的重视。在今年“委员通道”发言环节,丁邦晗倡议在全省的公共场所配置AED。
“只用心肺复苏,不使用AED设备的救助成功率是极低的。在院外急救只有1%左右的成功率,在院内可以达到30%-50%。”在发言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丁邦晗再度列举了一组强烈的对比数据。AED在心脏骤停急救中是不可或缺的设备,绝大部分的心脏骤停患者存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电除颤是治疗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唯一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全省公共场所AED的配置率极低,极大地影响了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为此,丁邦晗建议,在全省主要公共场所固定配置AED,包括机场、地铁、火车站、博物馆、体育馆、酒店、大型购物场所以及老人院等等,并在重要会议、重要体育活动现场流动配置AED。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的政协会议医疗保障组在会议现场已经配置了两台AED。
在发言时,丁邦晗特意拿起一台AED设备。“这种AED设备使用简单,按照语音提示就可以操作。但还是需要进行必要的科普,让大家了解AED,不惧怕使用这种急救设备。让更多的人在急救时想到使用AED。”
“请大家记住我的建议,在广东省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科学配置AED这一急救神器,让更多的心脏骤停患者能‘起死回生’。”发言结束前,他又强调了一次自己的观点。
感言
让观点更通俗易懂 要表达出来不容易
发言结束后,丁邦晗拿着发言时展示的AED设备,快步走向省政协会议医疗保障组,把设备放回保障组的工作台上,工作台前不时有与会人员走过来坐下,测量一下血压。这个医疗保障组的成员中有丁邦晗的同事。
“还是很紧张的,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发言环节,需要更充分的准备。”对自己发言的表现,丁邦晗说“勉强给自己及格吧,60分”。医疗、急救相关的术语听起来很专业和遥远,但却与人们息息相关。“要把观点更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