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思想政治建设 > 学习园地

探测小行星的“隼鸟”

时间 : 2010/07/08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探测小行星的“隼鸟”

 

来源:羊城晚报    2010-6-28

 

人类航天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事件已于本月13日在眼前人们呈现: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的密封舱深夜成功降落到澳大利亚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带,并将采集到的小行星样本送回地球。日本航天史由此迈出了飞跃性的一步。科学界认为,“隼鸟”号所完成的任务,将为人类应对小行星的威胁和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提供重要信息。

“隼鸟”号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小行星探测项目,造价高达130亿日元(约合9.5亿人民币)。“隼鸟”号体积如同一辆小汽车,体重500公斤,太阳能电池板完全伸展开后的身长约5米

“隼鸟”号着陆“丝川”行动可谓一波三折。

“丝川”与地球直线距离约为3亿公里,长约540米,宽约300米,表面崎岖不平,外形就像个大马铃薯。它是从太阳系形成初期就存在的天体中分裂出去的,已经有数亿年的历史,上面的原始沙石可以为天文学家研究太阳系形成和宇宙演化提供前所未有的重要信息。该小行星以日本已故“火箭之父”丝川英夫命名。

日本先于2005年11月12日向“丝川”投放微型探测器“智慧女神”,原计划让“智慧女神”率先着陆后,利用机载相机和温度感应器对“丝川”进行拍照和研究,可是“智慧女神”却失去踪影,据称现在仍在太空中飘浮。时隔八日,“隼鸟”号被委以重任、首次尝试着陆,却与地面失去联系长达3个小时。据后来数据显示,它的确着陆了,可折腾了近30分钟,也没能投下岩石采集装置。26日早上7点多,“隼鸟”号发出了最后搏击,居然成功,采集了岩石样本,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小行星上采集样本。

完成任务的“隼鸟”号原定于2005年12月返航,却错过了返回地球的最佳时间窗口,原因是电容器发生了故障。这意外的故障让“隼鸟”不得不在茫茫太空里“闲游”;直到2007年4月它才脱离“丝川”的轨道,开始返乡之旅。

然而归途中,它接二连三地险象环生:燃料泄漏、断电、通信故障、离子引擎和姿态控制装置运转不灵等,“隼鸟”号一度被认为无望返回地球了。但在美国宇航局的协助下,“隼鸟”竟然都能“起死回生”;九死一生、筋疲力尽的“隼鸟”号最终平安地回到了地球,多灾多难的经历也让它赢得了“不死鸟”的尊称。

“隼鸟”号是于2003年5月9日搭乘M-V型运载火箭从日本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朝目的地“丝川”驶去的。从发射到回归,“隼鸟”号此行历时7年,航程约60亿公里,相当于地球绕太阳转了6圈。由于“隼鸟”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以外的天体着陆并回归地球以及返回地球前实现了有史以来最长时间的太空飞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日前为它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隼鸟”号的密封舱已运回位于东京以西相模原的JAXA;来自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先用X光机对其进行拍照,然后进行分析,最后才能开启。一年后就让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共享有关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多国目前都在对可能危及地球的小行星进行观测。JAXA于去年3月研制出新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预测系统。初步测试表明,该系统不但能预测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几率,而且能以0.5秒和13公里的误差预测小行星冲入地球大气层的具体时间和位置。为进一步验证系统的精确度,项目小组这次选择了“隼鸟”号作为假想中100%将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结果显示,预测系统的精确度极高。这为人类防范小天体撞击地球提供了非常好的线索。(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