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盟组织发展历程
民盟广州市委员会 朱银燕
一、在民主运动中初有雏形
中国民主同盟在中国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应运而生。1946年1月,民盟广州市工作委员会成立,不久后正式建立民盟广州市分部。随后以中山大学为主要基地,在广州地区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基层组织。民盟在中山大学发展组织较快,先后吸收了盟员70余人。
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继续制造白色恐怖,形势逆转直下,民盟广州市分部工作转入地下。
从1950年1月起,民盟广州市分部临时工作委员会进行盟员登记。做法是首先进行以学习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和民盟一届四中全会文件为主要内容的盟务学习,然后进行个人自评、小组和区分部初评,最后由民盟广州市分部审核批准登记盟籍。在广州的大专院校、中央及省驻穗单位、市内各单位的盟员均由民盟广州市分部临时工作委员会组织管理,大多数盟员都编入区分部,按小组过组织生活。广州市盟员原来主要是高等院校学生和文化界人士,还有少数大学教授。在解放战争后期,大部分学生盟员和文化界盟员撤离到别的地区开展工作,或奔赴解放区,留在广州的不多。在迎接广州解放时吸收了一些中小学教师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广州解放后,有一批在港澳和东南亚的盟员陆续返回广州,参加祖国建设,以新闻出版界和文艺界占多数,也前来登记。至1950年12月底,盟员登记工作基本结束,经核准盟籍175人。
在盟员登记的同时,从1950年5月起,以高等院校为重点,开始发展组织。在高校中共组织的支持下,一批政治积极性较高、教学和学术研究有较好水平的大学教师、知名教授加入民盟。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进步
1952年底,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广州民盟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组织机构、进行改组工作。
1954年由于广州市改为广东省辖市,民盟广州市支部相应改为民盟广州市分部,由民盟广东省支部领导。改制后的民盟广州市支部委员继续留任为市分部委员,撤销组织委员会和宣传委员会,改为组织部和宣传部;撤销秘书长职务,改为秘书处主任;成立机关工作委员会,协助民盟广州市分部管理广州市国家机关中的民盟基层组织。1956年7月,根据民盟中央通知,民盟广州市分部改称为民盟广州市委员会,基层组织改称为支部或小组。
1953年民盟广州市第二次盟员大会召开时,全市共有盟员509人。1956年4月,民盟广东省第三届委员会决定,省属高校的民盟基层划归省盟领导,由此广州市民盟成员减少为349人,其中中等学校盟员所占比例较大,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不多,而且成员分散,只有女子师范学校、执信中学、广雅中学、广州市第三中学等能按同一单位建立支部或小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后,由于盟员的数量和素质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民盟市委决定以中学为重点,同时在文化艺术界和科技界加强组织发展。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关于民主党派性质的论述和有关单位中共组织对民盟的支持,为广州市民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组织得到较快而又健康的发展。至1956年底,广州民盟成员增加至686人。
随着盟员人数的增加,民盟市委在学校中的单一基层组织逐渐增多,在市二中、五中、八中、十一中、十四中、三十九中、华侨中学、华侨补习学校、广州教师进修学院和广州师范学院等都建立了单一的支部或直属小组。这一时期是广州民盟组织逐步扩大、逐步完善的重要时期,两次盟员大会的召开、组织名称的确定以及盟员队伍的快速发展,使广州民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形势,盟员在广州市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在反右斗争和十年内乱中艰难前行
在1957年下半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反右运动中,全市盟员有57人被划为“右派分子”。这些被划为右派的盟员受到警告、留盟察看、开除盟籍等处分,有的被送监督劳动。一部分盟员产生消极情绪,新领导班子也受到客观环境压力和盟员思想波动带来的困扰。反右整风运动在思想上、组织发展上都给广州民盟带来严重挫折,阻滞了广州民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广州民盟发展进入一个曲折艰难的历史时期。
经过反右整风,广州市盟员人数发生了较大变化。1957年民盟市委决定停止发展组织,至1958年3月,省属单位的盟员全部划归省盟,在对被划为“右派”的盟员进行组织处理时,开除了一些盟员的盟籍,至此全市盟员减为380人,广州民盟也和其他民盟地方组织一样走上艰辛曲折的道路。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发生文化大革命,在这场长达十年、殃及全国的运动中,广州民盟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许多盟员遭到批判。民盟广州市第七届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停止民盟广州市委员会的一切组织活动。广州民盟在历史的曲折进程中艰难地前进着。
四、在拨乱反正中恢复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全会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我国进入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广州民盟开始逐步恢复组织和开展活动,踏上稳步前进的阶段。在盟员队伍逐步扩大的同时,广州民盟协助中共积极进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恢复和建立基层组织,重新在广州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
1977年11月,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召开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负责人座谈会,宣布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开始逐步恢复组织活动。在中共广州市委直接领导下,
1979年,在试点基础上建立了中学第二支部西村小组、三中小组、教师进修学校小组、文艺支部、机关支部、小学支部和专干支部,继续发展组织。1980年,随着行政区划变动,开始接管民盟番禺支部、清远支部和佛冈小组。
组织建设方面,1980年至1983年间,共发展新盟员293人,截至1983年12月底,全市共有盟员615人,建立了27个支部和6个直属小组,逐步健全了基层组织。
五、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壮大
中共十二大召开之后,全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各条战线呈现一派生机。面对这一大好形势,民盟市委感到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时加快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步伐,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民盟市委在巩固组织的基础上,适当地发展组织。组织发展步伐有所加大。为把好质量关,吸收新盟员除经过联系、培养和基层研究讨论、提名外,还经过民盟市委考察,严格批审手续,以防止政治动机不纯、思想作风和业务表现不好的人混入民盟组织。1984年至1987年,共发展新盟员263人。截至1987年12月底,全市共有盟员875人,组织活动开始逐步活跃。
组织建设方面,按照有利于开展支部活动,有利于开展统战工作的原则,适时调整基层组织,逐步改善成员分散、组织生活不易集中的状况。1984年12月,第一个总支部委员会民盟小教总支部成立。市区建立了39个基层组织,其中按同一单位成员编成的支部14个,直属小组4个,先后按地区成立黄埔总支部、天河区支部、芳村区支部和海珠区总支部。1985年,民盟佛冈县支部成立,基层组织建设向前迈进了一步。
1988年至1992年,按照同一单位、同一系统、同一地区组建基层组织的原则,调整基层组织。取消了跨地区的小教总支部,组建东山区、天河区、荔湾区等五个总支部。新成立民盟广州大学支部、民盟从化县支部、民盟二十六中支部、民盟社会科学支部、民盟离退休支部等11个支部。到1991年底,民盟市委在全市共建有基层组织76个,其中支部65个(9个直属番禺盟县委)、小组2个、总支部9个,基层组织与其所在单位的中共组织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
根据民盟中央的指示要求,民盟市委提高入盟要求和条件,以进一步提高盟员的整体素质。为把好质量关,坚持发展对象的条件和入盟的程序、手续完备,并对申请入盟的同志先上盟课,学习盟史、盟章,再填入盟申请表,对加强组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发展的盟员符合中上层为主的要求,年龄结构也比较适当。逐步注重在金融、经济、管理、农林、司法界开展组织发展工作,改善盟员的人才专业结构。到2001年底,广州民盟共有盟员1455人,全市盟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基层组织逐步完善的同时盟员队伍在不断扩大。
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历史时期,我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指引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广州民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社会服务、参政议政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不断开创着民盟工作的新局面。从2010年开始,对广州民盟现有的121个基层支部进行整合重组成20个基层委员会,在基层委员会下面设立支部,实行三级机构二级管理,即民盟市委、基层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三级机构;民盟市委直接管理基层委员会,基层委员会直接管理下属支部委员会。
组织发展健康有序,盟员思想呈现蓬勃向上的新气象,无论是盟员人数还是盟员综合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2002年至2011年发展新盟员821人。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市共有盟员2166人,平均年龄55.8岁,全市共有20个基层委员会(包含1个区委会),110个基层支部。民盟市委十五届委员会委员48人,平均年龄45岁。一批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中青年骨干进入民盟市委会,一批思想活跃、有代表性、专业技术强的中高层知识分子入盟,盟员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界别结构得到改善。广州民盟出现人才辈出、朝气蓬勃的喜人局面。
六十五年前的烽火,六十五年间的坎坷,六十五年的峥嵘岁月,承载了广州民盟六十五年的风雨历程。六十五年后的今天,广州民盟又站在了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沿着走过的六十五年发展足迹,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