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民盟组织发展历程
民盟湛江市委会 曹华峰
湛江民盟组织的活动,从来都是与新中国的诞生和湛江人民的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解放战争时期,民盟港九支部、南方总支部就从香港、澳门输送了一批盟员返回粤桂边区参加革命,其中有彭中英、周梦吉、黄朗、郑力、黄存立、冯骥、赖恒、王怀勋、庞新、李始强、彭尚仁、严明、欧星等。他们来到湛江之后,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成功协助共产党策动时任国民党62军军长的张光琼率两个团起义,为湛江地区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49年12月湛江、高雷地区获得解放,民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助手和诤友,在粤西地区所属各县都有盟员参与新政权的建设工作,如彭中英任湛江专署副专员,后调任湛江市副市长;黄存立任廉江县副县长;陈保任化州县副县长;揭培支任茂名县副县长;杨振华任电白县副县长;陈伟任化州县一中校长;吴火荣任化州县农业职业学校校长;李始强任廉江县安铺中学校长;陆士风任高州中学副校长等。为了适应形势发展,便于开展工作,壮大爱国民主力量,时任高雷区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彭中英在民盟广东省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民盟广东省委前身)的领导和中共高雷地委的支持下,于1950年12月组建了中国民主同盟湛江筹委会(简称民盟湛江筹委会)。筹委由5位骨干盟员组成,主任委员彭中英,副主任委员周梦吉(专员公署文教科长),委员黄朗(粤西农民报编辑)、郑力(湛江市印刷厂厂长)、黄存立(人民法院干部)。筹委会成立后,一方面通知分散于所辖地区各系统的盟员到筹委会登记,一方面积极在文教、科技和医务界吸收新盟员。湛江市区中小学和医务界陆续成立起基层组织。1952年,筹委会在赤坎胜利路口租了一幢两层小楼做筹组工作的办公室。1953年迁至赤坎和平路60号办公,拥有庞新、李始强、彭天、欧星、杨国兴、李俊学、罗彬等7名专职干部。1953年春,在赤坎和平路65号召开粤西区第一次盟员代表大会,宣告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湛江分部正式成立。大会选举彭中英为主任委员,周梦吉为副主任委员,郑力等5人为分部委员,候补委员3人。各县相继成立分部。当时分部所管辖的范围与粤西区党委管辖的范围相对应,即包括民盟台山分部、开平分部、恩平分部、电白分部、茂名区分部以及化州、廉江、海康(今雷州市)、阳江等地方的民盟基层组织。后来,湛江专员公署和湛江市委成立后,民盟湛江分部管辖范围只是在湛江市内。
1950年至1957年期间,民盟湛江区分部接受中共高雷地委和粤西区党委的领导,积极参加人民政权工作和国家事务管理。在抗美援朝时期,盟市委组织盟员参加地方抗美援朝工作委员会工作,发动人民群众募捐衣物款项支援前线;发动盟员大力支持和投身于土地改革运动;积极参加“三反”“五反”运动。民盟湛江市委紧密配合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号召,在推动盟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特别在国家文教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时候,粤西地区没有其他民主党派组织,因此,开展某项运动,或者为完成某项中心任务,地区、县或有关单位作动员报告时,往往是号召“党、政、工、团、盟”一起动员起来。把民盟和共产党组织、行政领导、工会、共青团联在一起,看作是贯彻党的政策、完成各项中心任务的重要力量。民盟湛江市委响应民盟全国二大的“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的口号,为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发挥作用。当时,彭中英任湛江市副市长、专署副专员,黄学海任湛江市副市长,黄存立、袁俊元、揭培支、杨振华、陈保、吴林分别任廉江、吴川、高州、电白、化州、海康县副县长,有部分盟员任副局长、科长、校长、厂长、经理等职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1957年开始的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湛江民盟遭受沉重打击,大多数盟员骨干被打成右派,民盟已被打成了资产阶级政党,进入到一个关门改造的时期,盟员从100多人减少到60多人。在十年动乱期间,民盟受到更大的冲击,很多盟员被错误地戴上叛徒、特务、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等帽子,有的被迫害致死。这期间,湛江民盟成立整风领导小组,进行整风学习,克服盟员中轻盟、退盟思想。按照民盟中央的指示精神,先后在盟内开展知识分子自我改造和向党交心运动,组织盟员参加献技献计的运动和以技术竞争为中心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对盟员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解决盟员中惶惑、苦闷、悲观失望的情绪。但由于极左思潮影响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民盟湛江市委各级组织被迫停止了活动。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春回大地,神州再发生机。中共中央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78年底,中共湛江市委召开了市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大会,宣布民主党派恢复组织活动。1979年春,湛江民盟恢复组织活动,在黄学海为组长,由黄学海、袁俊元、冯骥三人组成的临时领导小组领导下,着手恢复组织建设工作,积极协助中共湛江市委、市政府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纠正盟员中的冤假错案,使不少盟员获得政治的新生。1979年7月,湛江民盟召开文革后首次盟员大会,民盟广东省委和中共湛江市委统战部领导到会作形势报告,到会的50多位盟员深受鼓舞。全市盟员通过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放下思想包袱,全身投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湛江民盟组织,经历了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的磨炼,又重新恢复了政治青春和活力。他们急人民之所急,忧党和国家之所忧,积极响应民盟中央“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的号召,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参与经济建设、文教建设和其它方面的重大问题的协商和讨论。组织和推动盟员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努力为四化建设服务;协助政府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调动盟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开展教育改革调查和研究工作,向政府部门反映意见、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智力开发为主要内容的面向社会的四化服务活动。
进入新世纪后,新的时代给参政党提出了新的要求。民盟湛江市委在中共湛江市委和民盟广东省委的领导下,带领全市各级盟组织和盟员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中心工作,特别是文化、教育、科技、医卫、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具有科学性、建设性和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政府科学决策的依据。湛江民盟各级组织和盟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政治热情履行参政党职能,为湛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才智和力量。据统计,从1979年以来湛江民盟组织向各级政协、人大提出提案、议案、建议共计1997件。其中议案建议512件,提案1485件。数量上,民盟历年在市政协的提案占总提案数的20%左右,在各县区级政协的提案占总提案的35%以上。质量上,历年提案、议案和政协的大会发言,能抓住社会当前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对湛江的建设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979年至2011年,被我市各级政协组织评为优秀提案的共计136件。
此外,自1979年秋至2011年11月,湛江民盟担任省政协委员7人次,省人大代表14人次;担任市级人大代表53人次,人大常委11人次,人大副主任2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118人次,市政协常委36人次,市政协副主席6人次;担任县区人大代表61人次,县区级人大常委21人次,县区级人大副主任11人次;担任县区级政协委员319人次,县区级政协常委88人次,县区政协副主席46人次。担任市级特约教育督导员14人次,特约检察员13人次,特约监察员13人次、特约审计员2人次,其他特约员34人次。县(市)特约检查员27人次,特约监督员27人次。他们通过中共湛江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政协党组、市统战部以及各级组织举办的座谈会、通报会等形式,就湛江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开放、党派合作等问题交换意见,履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
在参政议政过程中,湛江民盟涌现出一批代表人物。例如被社会各界誉为“议案大王”、“民意之星”的盟员王泽华同志(原民盟湛江市委第九至十一届副主任委员),在担任省八至十届人大代表期间仗义执言、为民请命,提出大量关系社情民生的优秀建议案,如《关于降低农村电价》、《解决鹤地水库移民问题》等,他的询问案每次都引起省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影响。民盟中央委员、湛江市委主任委员
近年来,关注海洋,促进海洋事业发展,已形成湛江民盟参政议政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民盟广东省委每年参与民盟中央沿海省市发展海洋经济研讨会的学术论文基本上由民盟湛江市委的盟员教授主笔完成。2007年11月,民盟湛江市委携手民盟阳江市委、广东海洋大学共同承办了民盟沿海省市发展海洋经济(广东)研讨会,来自国家相关部委、海洋渔业部门和沿海11个省、直辖市和部分沿海城市民盟组织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130多人就远洋运输、海洋规划和海域安全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研讨会汇聚了盟内外专家的调研成果和真知灼见,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蓝色经济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为民盟在这一领域的参政议政提供了新鲜资料、丰富素材和思想资源。这次研讨会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准的学术交流盛会。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使湛江民盟获益良多,为今后的参政议政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自1979年恢复活动以来,湛江民盟遵照民盟章程“以大中城市为主、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以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为主”的精神,积极做好组织发展工作。从1980年春至2011年11月,接管了吴川、雷州、亷江、遂溪地方组织并成立县委会,成立了霞山、赤坎、广东海洋大学、湛江师范学院、广东医学院等5个总支。盟员人数从1979年的108人发展到现在的1389人,盟员总数在全省排第二。盟员主要分布在文化、教育、科技界,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有1161人,占成员总数的83.6%;下辖4个县(市)委员会,82个基层组织,组织发展注重质量,盟员素质稳步提高,盟员平均年龄52.3岁,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2011年9月,民盟湛江市委顺利完成换届任务,选举产生了民盟湛江市第十四届委员会,朱坚真当选为主任委员,熊春燕、陈俊群、朱罡、颜战克当选为副主任委员。通过换届选举,一大批年富力强的盟员同志走上领导岗位。
湛江民盟秉承民盟中央关于“面向社会,服务四化”的精神,心系民生、为社会服务的种种措施,赢得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的信赖,赢得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赞扬。湛江民盟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以社会办学、兴教支农、送医送药、捐款捐物等形式,热心为社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同时,也使广大盟员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国情,充实了参政议政的内容。如盟市委创办育才业余学校、献力补习学校、北京函授大学湛江辅导站,以及协办的湛江老年大学等,为数千名职工干部、青年学生作补习辅导,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上世纪80年代,盟市委响应中共湛江市委大力发展湛江“两水一牧”的号召,举办淡水珍珠养殖培训班,为江苏、陕西、四川、湖南、山东等地培养大批水产骨干人才。民盟廉江县委兴办罗洲中学、民盟吴川县委创办的同舟中学由80年代发展到今天,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连年提高,为社会培养出近7000名初高中合格毕业生,已经成为地方社会办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湛江民盟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就人民群众亟需解决的问题展开社会服务活动,如针对时下部分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而开展的戒除网瘾宣传教育活动、为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情况而开展的“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等。广大盟员立足本职工作,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成为重要的业务骨干力量和党组织的可靠助手,受到所在单位党组织的充分肯定。与时代共成长的民盟组织已经成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在固本强基的主战场还是在抵御台风、抗击“非典”的最前线都经常看到盟员的身影,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如2003年初抗非典的斗争中,盟员莫凡、黄叔恺等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第一线。莫凡被评为全省抗击非典功臣并记三等功。盟员中的专家、学者在学术上的贡献更是广受赞誉,得到社会的尊重。
此外,各盟组织还按照中共党和政府的要求,开展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对口联系和特邀特约“四员”工作。同时,根据我市特点多渠道开展“三胞”联谊工作,热情接待回乡探亲观光的海外和港澳台的亲友,积极配合政府做好争取侨心的工作,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而努力工作。如鼓励支持有“三胞”关系的盟员为家乡经济建设穿针引线,做好海外亲友的联谊工作。组织盟员归侨、侨眷座谈会,学习相关文件,并组织考察参观坡头区学校、工厂的活动,鼓励盟员亲友在湛江办厂置业。
湛江民盟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考验,始终能和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围绕地方中心工作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在中共湛江市委和民盟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共湛江市委统战部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坚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的宗旨,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为湛江市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