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中山大学民盟为例,就新时代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及功能作用的发挥进行探讨。我们首先对中大民盟在不同历史时期组织建设和功能作用的特征与重点进行考察;其次是明确新时代中大民盟组织建设及功能作用发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若干改进意见。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民主党派 基层组织 中山大学民盟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讲话时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民主党派在新时代有着新的时代使命和政治担当。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作用的重要保证。而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我国民主党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重要职能。在新时代,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需要结合新要求不断改革与发展,以使其成员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工作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中山大学是南方民盟组织的诞生地和重要活动中心。中山大学民盟在中大各民主党派中人数最多,并较具代表性。中山大学民盟在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功能作用发挥有不同的特征与重点,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山大学的发展,给予中大民盟组织建设及功能作用发挥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选取中大民盟为例,就新时代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及功能作用的发挥进行探讨。我们在考察中大民盟在不同历史时期组织建设和功能作用发挥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新时代其组织建设及功能作用发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还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促进中大民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一、不同历史时期中大民盟组织建设及功能作用发挥的特征与重点
(一)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个人魅力突出
1949年广州解放后,民盟“南总”由香港迁回到广州,并着手盟员的登记和组织建设工作。1950年1月,民盟广东省支部工作委员会成立。1953年,新的民盟中大区分部成立,有盟员约30人,主委是王越。1956年,民盟中大区分部更名为民盟中山大学支部委员会。到1957年,盟员已发展至80余人。民盟是以文教界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的政党,中山大学作为当时华南文理综合大学的第一高校,容纳了大量的文理杰出人才。因此,当时加入民盟的人士在学术科研、教书育人以及校务管理方面多具有相当的成就,在地方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盟员许崇清是校长,刘渠任秘书长,王越任教务长;陈一百、叶启芳先后任图书馆馆长;王起、商承祚、杨荣国、周誉侃、龙康侯、梁溥等曾任系主任;任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的盟员也有十多人。许崇清和商承祚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许崇清、杨荣国、董每戡、商承祚等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许崇清同时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以及连续当选民盟广东省第四、五、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杨荣国、王越、商承祚、王起先后任民盟广东省支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楼栖、罗雄才等担任常务委员。
当时中大民盟聚集了一批学术大家,他们多以理想信念、思维方式、政治观点等相近而聚集。但也因学科分散、实职相异、地位相当等缘故,组织比较松散。民盟的基本活动是在学校党委组织和上级盟组织的领导下配合进行政治运动,开展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协助学校党政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不少代表性人物在校内外担任要职,而这主要与他们的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密不可分,与他们在学界和教育界的影响有关。他们也通过个人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上发挥的积极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凝聚基层组织。以许崇清为例,他的主要职位是中山大学的校长,但也在盟内担任重要职务并实际发挥作用,依靠个人的影响力处理好知识分子与政治运动之间的良好关系,为中大民盟的组织建设及功能作用的发挥作出重要贡献。
(二)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专业优势凸显
1978年冬,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始筹备恢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活动。1979年2月10日,民盟中大支部召开大会,正式恢复活动。当时中大支部有盟员约40余人,分为五个小组。支部大会选出八个支委:王起、陈世训、吴宏聪、陈锡祺、梁钊韬、潘允中、陈永兆、江静波。盟员中,有教授29人,担任教研室主任以上职务的有28人。盟员的实力强劲,但老龄化比较严重,总支委平均年龄64.7岁。1984年,民盟中山大学支部改为民盟中山大学总支部。为保证盟组织的长远发展,民盟中大注意发展年轻人加入盟组织并在换届选举中注意提拔年轻人。到1986年民盟中大换届选举时,总支委的平均年龄降为56岁,年轻化成为中大组织建设的一个特点,一些较年轻的盟员也在广东省民盟任职,如谢颂凯副教授担任民盟广东省委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但随着不少老盟员退居二线,盟内代表性人物逐渐减少,难以恢复五、六十年代大师云集的盛况,社会影响力有所下降。
改革开放为广大盟员提供了新的学术机遇,他们的学术生命也得到了延续。不少盟员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上,成绩斐然。如梁钊韬、端木正、何肇发、王正宪等促成复办或新办人类学系、法学系、社会学系和工商管理学院;陈锡祺开创了中山大学的孙中山研究,主编的《孙中山年谱长编》,1995年获国家教委高等院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王起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全元戏曲》在学术界影响颇大;林尚安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研究成果突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等及全国优秀教师和南粤杰出教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正是由于中大盟员注重科学研究,学术成果丰硕,他们参政议政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更多地是发挥专业优势,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和社会,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是端木正。1985年他以专家身份被全国人大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参加的是政治制度小组,负责完成1997年后的香港政治制度的构思(香港基本法中极为重要的部分)。1990年端木正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担任副院长,分管交通审判、对外交流和对外司法协助。其他盟员也利用在校担任实职和在外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四员”等途径用自己的专长履行职能。如全国人大代表、盟省委主任委员孙稚雏为发展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多次下乡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在人大会议上为广东省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在民盟系统,中大盟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承担盟中央、省委的课题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调研,形成报告为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如李若建的研究成果《广东人口与户籍管理体制改革初探》,在1995年省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代表民盟进行大会发言。中大盟员对内建言献策、对外参政议政,以更专业化、学术化的姿态出现,学科知识背景越来越重要。
二、中大民盟组织建设及功能作用发挥的现状及问题
(二)中大民盟组织建设及功能发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的世情、国情、校情对中大民盟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功能作用发挥提出了新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国际方面,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尤其是2018年以来持续不断的中美贸易战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中国科研的原创性和突破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还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方向和议案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也充斥一些不安定因素,中山大学所在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在改革开放再出发和港澳治理乃至对外合作多方面也是问题和矛盾的集中地,中大盟员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专业优势,进行调查研究,就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建言献策。新时代中山大学的发展目标和使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师生员工的行动指南。为多渠道、最大限度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在服务学校发展、服务地方建设和服务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还在统战工作方面搭建五大平台,包括“构筑思想引领平台”、“拓展实践锻炼平台”、“建立科学研究平台”、“拓宽服务平台”、“支持党外人士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等。【2】中大民盟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是不能因循旧例止步不前的,需随着时代要求进行调整以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中大民盟组织建设及功能发挥的现状及问题
1. 中大民盟组织建设及功能发挥的现状
近年来,中大民盟也在逐步调整发展思路,尝试新的举措。主要是加强思想建设引领发展方向、开展多种社会活动凝绝活力等。中大民盟组织盟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愿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学校的发展使命与行动统一起来,增强了中大民盟组织的凝聚力。中大民盟还组织盟员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发挥盟员的专业优势,扩大中大民盟的社会影响。南总支每年组织2到3次的集体考察调研活动,包括扶贫助学、盟务交流、“红色基地”参观学习等。对于中青年盟务骨干,中大民盟对他们定期组织培训,以提升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最大的优势是知识分子汇集,专业知识水平远高于民主党派其它基层组织。要想保持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优势地位,就要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培养后备人才。中山大学民盟在中大各民主党派中人数最多,但仍非常重视盟员的发展问题。中大民盟在发展新盟员时,注意发展代表性人士或有发展潜力的人士。中大民盟近年来发展的新盟员,有的已入选杰青、长江学者、“青年千人”并在校内外担任重要职务等。中大民盟总人数为244人,其中南总支为141人,北总支为103人。分布在文、理、医等学科领域,多数为高级职称,部分盟员还在学校重要管理岗位任职。盟员王雪华任中山大学副校长,有的盟员担任学院正副院长。
中山大学民盟的“人才”优势,有助于履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一些盟员也作为精英骨干被遴选出来,以各种形式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服务社会,包括在国家和省市人大、政协担任代表和委员等。王雪华(省人大)、李静波(省政协)、宋世斌(市政协)等参加了省市人大、政协组织的多项调研工作,并形成了提案、报告等。在民盟,王雪华除任民盟中央常委外,还和汪华侨同任民盟广东省委员会副主任。此外,中大民盟还有30多人加入省民盟专业委员会,发挥专业优势,利用省民盟提供的参政议政平台,积极参与课题调研工作,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如谭兵是省民盟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她主笔的“重视和维护独生子女家庭权益的建议”作为省政协提案并在大会发言,她撰写的“广东养老服务区域发展与人力资源问题及建议”也成为为省政协提案;宋世斌撰写的“完善房地产网上交易平台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成为省政协提案;梁玉成参加了省民盟关于三医联动改革的调研,还参与了中央民盟的委托课题“在华外国人管理的建议”;陆立鹤撰写的“关于推进我省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建议”作为盟省委集体提案提交2918年省政协会议,被列入省政协主席会议重点督办系列提案,还获得当年度省政协优秀提案;2019年汪华侨撰写的“关于倡导登记器官捐献意愿,让生命在大爱中辉煌”个人提案,获省政协优秀提案,列入省政协主席会议重点督办提案。不少盟员还参与了人大、政协的调研活动,并最终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的、高质量的报告。
2. 中大民盟组织建设及功能发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大民盟虽重视发展新盟员,但发展情况仍难如人意。年龄结构老化是当前中大民盟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也是高校民主党派存在的普遍问题。中大民盟南总支分理科、文科、综合和离退休支部4个支部,离退休支部的人数最多,有54人,而近年来新退休的人员有些还尚未加入退休支部。在职人员以50到60岁年龄段的最多,其次是40到50岁年龄段,最少的是30到40岁年龄段的。中大民盟北总支成员的年龄结构基本类似。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年轻盟员,以缓解这一问题。但由于民盟发展人数受限,加上中山大学教师队伍进入方式的改革,大力吸纳新盟员并非易事。老龄盟员群体与在职盟员群体对基层组织活动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导致部分活动的影响力不强。
表一中大民盟南总支分支部人数
理科支部 |
文科支部 |
综合支部 |
离退休支部 |
合计 |
38 |
29 |
20 |
54 |
141 |
表二中大民盟北总支成员年龄结构
30-35 |
30-35 |
40-45 |
45-50 |
50-55 |
55-60 |
60以上 |
合计 |
1 |
4 |
7 |
14 |
14 |
32 |
31 |
103 |
中大民盟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活跃度有待提升。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大在职盟员因多为教授学者,存在工作压力大、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的情况,导致中大民盟的活跃度降低。部分盟员,长期未参加盟活动,“潜水”盟员为数不少,而他们中也有一些曾是盟活动的积极分子。影响在职盟员参与民盟活动的因素较为复杂,但活动缺少吸引力、较少考虑他们的需求应是主要原因。活跃度减低,也是中大民盟与其它盟组织比较得出的。近年来,广东省民盟在高校之外新成立了不少支部,盟员来源广泛,参与活动热情,活跃度高,也得到了上级民盟组织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如长期以往,中大民盟在民盟内部的地位将会进一步下降,成员的发展空间被挤压。由于民盟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与功能作用发挥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也不利于中大民盟的组织建设。
三、对新时代中大组织建设及功能作用发挥的建议
在新时代,世情、国情和校情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大民盟在保持稳定发展、集聚效应明显的同时,广大盟员对内建言献策、对外参政议政,水平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且更加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设计发展的需要,但其中仍然有亟待改善之处。新时代中大民盟今后建设的重点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吸纳优秀人才,优化年龄结构。中大民盟目前盟员总人数为244人,部分盟员除在学校管理岗位任职外,还在国家和省市政协、人大和中央、省民盟任职。但优秀人才仍然不足,在学术界和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人士也不多,以致在民盟遴选精英骨干到各级政协、人大等任职以履行职责及协商能力时缺乏竞争力。因此,中大民盟应注意吸纳优秀人才,利用中山大学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引进人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对引进人才做工作。中山大学已构建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珠海校区、深圳校区发展迅速,教师也在不断增量,其中的党外知识分子应是中大民盟的重要发展对象。建议中大民盟在深圳校区、珠海校区建立支部,关注并发展他们入盟,这不仅有助于吸纳优秀人才,还可优化年龄结构。青年优秀人才不仅是中大民盟重点发展的对象,也应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应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参与盟组织的管理。
第二,发挥专业优势,加大对外宣传。中大民盟应鼓励盟员结合自己的专业,针对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履行治国理政的智库职能。中大盟员拥有专业知识的优势,而这种专业知识优势在当前社会越来重要,可以转化为“话语权”、“影响力”。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影响力与网络流量关系密切。中大民盟虽在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社情民意等方面取得不少成绩,部分盟员对社会和学校的发展贡献也较大,但在中大民盟对外宣传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特别是对新媒体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导致校内外的影响力下降。中大民盟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对自己的工作动态、成绩等给予及时宣传,以扩大影响力,增加广大盟员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四、结语
新时代新中大民盟。中大民盟要在新时代强化组织建设,发挥好功能作用,必须从自身的历史中寻找标杆,必须从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中寻找切入点,必须从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发展需求中寻找解决之道。中大民盟在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组织好一批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服务于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服务于民主党派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1】《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7年10月25日,《求是》杂志2018年第1期。
【2】广东省委统战部:《中山大学搭建五大平台做好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工作,2018年12月29日,访问地址:http://www.zytzb.gov.cn/dwxw/30133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