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服务 > 助力乡村振兴

打造“莞盟助学行”品牌 开拓社会服务新途径

时间 : 2015/08/18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民盟东莞市委创建的社会服务品牌“莞盟助学行”已走过两个多年头,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共筹备举办了近十场助学活动,受助学生200多名,到目前为止,“莞盟助学行”不仅走出了东莞,而且跨出了广东,助学的足迹已踏进青海高原和东北腹地,受助的学生群体不断扩大,有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革命老区的贫困学生陆续纳入了“助学行”的视野。资助人的群体也不断扩展,除东莞盟员外,一些公务员、企业家和社会热心人士也积极参与到“助学行”的活动中来,为爱心基金捐款,为助学行鼓劲。“莞盟助学行”不仅实现了与民盟中央“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对接,而且在社会上的名声逐渐响亮,影响也在逐步扩大,呈现出受助学生不断增加、志愿资助人数不断增加、捐助热情不断增加的可喜局面。“莞盟助学行”已迈出矫健的步伐,践行着广大盟员的社会责任,为助学兴教做好事,为消灭贫困做实事

一、为“助学行”造氛围、建共识

社会服务工作是民盟一项重要工作,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和怎么做好的问题。做好社会服务工作需要有付出、有担当发挥盟员的作用,调动盟员的积极性,是社会服务工作成败的关键。要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思想工作是关键。思想建设搞好了社会服务才能多出成效。为了做好思想建设工作,民盟东莞市委组织了一系列思想建设活动。一是由盟市委主委朱伍坤给全体盟员上盟课,强调新形势下参政党的责任与使命。二是每半年组织一次新盟员与盟市委主要领导的见面座谈会,名为新盟员入盟“恳谈会”强调盟,认同民盟的理念,肯付出、有担当,才会在民盟的大家庭中得幸福和快乐。三是读两本好书,盟市委每年向盟员推荐1—2本有关书籍供盟员学习。四是集中培训。盟市委先后组织盟员到重庆“寻根”、到井冈山“追梦”,让大家谈认识、写体会。汇集盟员100多篇心得体会,编辑了《寻根·追梦·缅怀·践行》,作为民盟东莞市委思想建设的理论成果。一系列思想建设工作,增强盟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承民盟的光荣历史传统;培育了大家要为民盟做事、为社会奉献的意识;营造积极为盟工作、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氛围。

二、为“助学行”搭平台、建机制

社会服务如何做、怎样做出成效盟的地方委员会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民盟的资源有限,只有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力争产生最大的成效

让社会服务品牌化,是民盟东莞市委在2013年提出的目标,也是东莞市委统战部的要求。根据民盟的传统和成员构成的优势,在总结了民盟东莞市委过去多年助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把“莞盟助学行”作为民盟东莞市委首个社会服务品牌来推进,提出了“搭一座平台、树一张品牌、圆一个梦想、创一片天地”的工作思路。一是为“助学行”成立了社会服务工作机构。组建了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首期就有100多名盟员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队。二是为“助学行”建立制度保障。制定社会服务工作规定,修订支部量化考核办法,表彰助学积极分子,为建立助学站提供经济支持等等。三是为“助学行”规划目标。提出“莞盟助学行”从东莞起步,走向全国;第一年资助100名贫困生,其后每年逐步扩大。平台、制度的建立,有如吹响“助学行”的号角,扬起“助学行”的风帆。

三、为“助学行”奠基石、蓄动力

“莞盟助学行”的目的是让更多的生活有困难的孩子安心完成学业,而要帮助他们,就必须有经济来源,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党派经费有限,如果拿来助学,杯水车薪,也有违经费使用规定。为了能让“莞盟助学行”顺利起航,我们必须要为“助学行”注入动力、开拓资源,让“助学行”真正成行。

通过周密的筹备,2013年民盟东莞市委在东莞率先成立了首个由党派地方市委会主持的公益基金“莞盟助学基金”,制定了《莞盟助学基金章程》,成立了“莞盟助学基金”理事会和监事会。基金成立后,盟市委发出了捐款动员令,在盟市委领导的带领下,先后有200多名盟员踊跃捐款,首期就募集到善款50多万元。按照当初制定的每个学生每年资助1000元的标准,首期款可资助500多名贫困生,远远超出了我们预定的基金组建前三年每年资助100名学生的计划。

“莞盟助学基金”不但为“莞盟助学行”注入了动力,更重要的是燃起了广大盟员捐资助学的热情,汇集了全体盟员的爱心、力量和智慧。“莞盟助学基金”自成立以来,不断有盟员为基金捐款,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截止到今年7月30日,已累计收到盟员和部分盟外热心人士捐款97.43万元。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为了进一步完善基金的使用和管理,今年我们又对基金章程做了适当修改,并将“莞盟助学基金”更名为“莞盟爱心基金”,扩大了基金的资助范围和对象,让盟员的爱心和义举发挥更大的作用。“莞盟爱心基金”已经成为广大盟员彰显爱心、发挥社会作用的纽带和平台。

四、为“助学行”找对象、建站点

“助学行”要行得远,真正做成品牌,关键是要让盟员和社会人士的捐款发挥最大的效益,让盟员的爱心真正落到实处,这就要实施精准助学,让有限的助学金能给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建立助学站,就是为了通过这个平台找到真正需要资助的人。

为了建好每一个助学站,我们发挥了两个渠道的作用。一是通过各级盟组织的渠道,充分利用盟的各级组织和网络寻找合适和需要资助的地区和学校,打通“莞盟助学行”与省内外各级组织的联系,并成功实现了与民盟中央“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对接。二是发挥盟员的作用,让热心助学的盟员主动寻找自己心仪的助学站点和对象。

“莞盟助学行”系列助学活动是在2013年11月5日正式启动的,首站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符合受助条件的40名学生发放了每人1000元的助学金,受助学生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牢固树立“不与别人比父母,只与别人比明天”的信念和决心。2014年4月9日,“莞盟助学行”向东莞实验中学站20名优秀的贫困高中生发放了该学年的助学金,受助学生纷纷表示感受到民盟深深的关爱。 5月6日,“莞盟助学行”向石龙中学2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发放了该学年的助学金,助学金发放后,盟市委陆续接到感恩来电和感谢信,收效甚好。紧接着,松山湖支部抓住机遇,走出东莞,走出广东,组织了跨省份跨民族的助学献爱心活动:5月20日,在青海省建立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站;8月26日,在吉林省建立吉林四平站。在上述两个站点连续三年以上分别资助30名贫困生,成功实现了与民盟中央“烛光行动”对接。民盟中央网站转载了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站助学活动的报道,当地新闻媒体也进行了跟踪报道,大大提高了“莞盟助学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贫困学子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2015年,盟市委加大了“助学行”的力度。一是将助学的标准适当提高,即广东省内每人1500元/年,广东省外每人1200元/人。二是扩大每年的资助人数。在继续做好市内三个助学站的基础上,扩大在本省及青海吉林的助学规模,并计划在江西建立井冈山大兴助学站,在广东揭阳捐建石港小学教学大楼,在广东清远捐建连州慧光中学图书馆等等。7月7日,由松山湖支部建立的“莞盟助学行”青海西宁站第二期助学活动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举行;7月8日,松山湖支部在青海省大通县建成“莞盟助学行”青海大通站,并举行了启动仪式;松山湖支部计划今年10月份完成吉林站的扩建工作。由松山湖支部全体盟员捐款建立的上述助学站今年共资助贫困学生120名,发放助学金14.4万元。更让人感动的是,在大通助学站启动仪式上,当得知大通六中高三(1)班的叶子明同学已被北京大学今年自主招生录取时,盟员张念华当场表示由他本人出资,每年资助叶子明同学5000元,直至毕业。又是一幅既感人又温馨的画面。

五、为“助学行”聚人气、促远行

“助学行”启动两年多,已经资助了200多名贫困生,预计到今年底,受助学生达400名以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助学的过程中培育了一批盟员骨干,涌现了一批中坚力量。在盟市委领导的支持和推动下凝聚了人气,夯实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一是盟市委领导带头。主委朱伍坤不仅为“助学行”擂鼓助威,更是身体力行,第一年为“莞盟爱心基金”捐款1万元,今年又捐款5万元。副主委汤瑞刚捐款2万元。副主委李奎山、程发良各捐款1万元。秘书长林海川捐款10万元,并表示只要 “助学行”有需要,定会随时响应。正是因为有盟市委领导的带头,点燃了广大盟员捐资助学的热情和奉献社会的热心。二是涌现了以松山湖支部为代表的社会服务工作先进榜样。松山湖支部作为民盟中央先进基层组织,在“莞盟助学行”系列活动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莞盟爱心基金”目前筹集的97.43万元款中,有46.86万元来自松山湖支部,是全市15个支部中人均捐款最多的。其中,支部主委李玫个人捐款6万元,张念华捐款11万元,林海川捐款10万元,何建武捐款8万元,支部盟员捐款1万元以上的有9人捐款3000元以上的有25人。今年计划新建的几个助学站也是由松山湖支部承建。此外,近几年新入盟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也正在成为“莞盟助学行”的新生力量。在“莞盟助学行”良好氛围的带动下,2014年12月8日,新盟员欧阳华金在天福便利店创立十周年暨广东天福连锁商业集团成立庆典晚会上为“莞盟助学基金”捐款10万元;今年初,新盟员何晓明主动提出建立“大兴岳阳助学站”,资助10名湖南岳阳贫困中小学生,每人每月500元,直到毕业。2015年3月9日,何晓明把这10名学生带到东莞参加其企业东莞市大兴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晚会,何晓明的善举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纷纷为贫困学生捐款,场面感人。何晓明还表示,计划今年底到井冈山再资助100名贫困生。三是100多名莞盟志愿者积极为“莞盟助学行”添砖加瓦,他们默默奉献,传承着民盟“做好事,做实事”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

助学兴教是民盟的光荣传统,也是盟员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助学行”的目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贫困学子能读得上书,读得起书,安心读书。点燃梦想,传播爱心,是广大盟员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具体体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助学行”要走得更远,要有广大盟员的爱心支持,更需要对盟员爱心的真正呵护。盟市委主委朱伍坤在2014年民盟东莞市委社会服务工作会议上寄语“莞盟助学行”:“建好每一站,用好每笔款,传递每份爱,温暖颗心。”在三江源民族中学助学仪式上,受助的藏族学生尼玛东智说:“请你们相信,我们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所帮助的人,长大以后,我们也会像你们一样将爱的火炬传递下去,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受助学生才仁旺毛表示要用自己的双手来拼搏,将这份爱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在大通助学站启动仪式上,受助的回族学生叶子明动情地说:“助学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财富,是千金难买的激励、鞭策和希望。民盟东莞市委的义举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这是人生旅途中的助推器,我们一定要怀揣感恩之心,刻苦学习,自强不息,多做善事,将爱心传承下去,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助学行”点亮了爱的烛光,传承着社会的大爱。“助学行”越行越精彩,越行越广阔,已成为民盟东莞市委社会服务工作的第一品牌。(民盟东莞市委社会服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