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 使命 感悟 感动
青海省大通县第六中学 刘长海
2012年11月12日,青海省民盟组织我们6位教师赴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进行跟岗学习,这次跟岗学习的收获,不是用几千字可以说得完的,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感悟!我想用“三个感动”与“四个感悟”来表达我们青海学员此次学习的收获。
感动于民盟广东省委和民盟青海省委组织这次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跟岗学习,给了我们这次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受到名校的熏陶,体验专家、名师的风采,学习了新的教学理念,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教学水平。
感动于负责本次培训工作的民盟肇庆市委,为我们做了全面的培训方案,为我们提供了一道道丰盛的教育学习大餐,帮助我们学习教育新理念、新政策,提升专业技能。名师们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让我们钦佩万分,让我们学有所获,受益无穷。
感动于我们跟岗学习的基地学校——肇庆市第一中学,他们对我们的热情款待和对我们教学方法的倾力指导。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严谨的教学研究精神,鲜明的教学风格,都让我们印象深刻。在整个跟岗学习过程中,基地学校的精心组织、学校资料的阅读拷贝、指导老师的认真指导、科组成员的同心协力、专家、指导老师们的引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求知欲等,无不让我们在跟岗学习中感动着,在感动中感觉学习机会的可贵,让我们在十多天的跟岗学习中认真地把握每分每秒,让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得到了发展。
感悟于厚重朴实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厚重朴实的校园文化无疑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肇庆市第一中学校园面积虽然不大,但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处处渗透着育人气息: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树木四季更替,为学生诠释了什么是发展;走廊上,学生各种业余团体成就和学生绘画、书法作品、小制作、工艺品图片等的展示,在细微之处体现着老师们为学生才能的展现和拓展所作出的努力与良苦用心;教室里,教师带领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墙壁,设计出了一个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些做法对我们都是一种启迪,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都进入到一种常规教育的话,那么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才能的展现无疑是一种有力的促进。
感悟于精细教研,助推实现优质教育、素质教育。肇庆市第一中学的的教研活动,其精细化程度让人折服。他们的教研活动从备课到听课,从后期的测试到点评无不透着一份精细:首先体现在备课上,先是授课教师设计教案,然后交由年级备课组审核修订,经历试讲,再由教研组、教研室群策群力提出修订意见促其趋于完善才在教研会上亮相。教研课上,听课教师均进行了明确分工,坚持人人带着任务,各自从不同侧面对课堂进行观察点评。这样的教研,无不渗透着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无不凝聚着他们辛勤的汗水,正是有了这样的教研,才打造出了肇庆一中校那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助推并实现了学校优质的素质教育,培养出了一代代杰出的肇庆一中学子。
感悟于精彩课堂,学生素质得以集中提升。曾有专家说过:做教师不能当“教书匠”,要力求去做一个教育家,哪怕是一个小小教育家都行。要做教育家,我们就必须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大教育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的习惯、学习的习惯、思维的习惯、交往的习惯、锻炼的习惯等;二是要树立大教师观,关注学生的发展;三是树立大管理观,即人人都来当干部,人人都来做管理。
肇庆一中的教师应该说几乎都成了“家”。肇庆一中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上,教师把自己充分融入到学生中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权威,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老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里教师真正成为了“导师”,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
肇庆一中的课堂,是发展的课堂。课堂上教师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关注到了学生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同时,教师还充分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肇庆一中的课堂,是朴实的课堂。不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都看不到教师有一丝表演的成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无不关注到孩子的发展;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无不折射出教师的细心与精心。
感悟于先进的教学设备。肇庆一中的老师们能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趣味性和积极性,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例如:利用电脑课件、自制图片等多媒体,创编一些游戏和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就会取得可喜的进步。跟岗学习,虽已结束,但我相信我们合作学习之路才刚刚起航!我们怀着责任与使命而来,带着感悟与感动而归。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把所学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将先进的管理育人理念、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带回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