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时下中国的热词。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发表,立刻燃起了全国人民的法治梦。有位学者说过:“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让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律的发明,则令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伟大的民族离不开伟大的法治,正在崛起的中国更加需要法治。
民盟作为我国人数最多的参政党,自成立之初就以推进民主和法治为己任,在推进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识的法律之士,形成了民盟参政议政的独特优势。优秀的传统和不懈的追求,营造了盟员希望为中国法治做些事,又能做些事的氛围。在这种大环境和氛围下,民盟东莞市委迅速推出了“莞盟普法行”,这是坚决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争当社会主义法治的模范践行者的重要举措。
一、凝心聚力找共识
要做好党派的社会服务工作,首先要凝心聚力,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有所作为。而要凝心聚力,首先是要找到共识,讲得深奥一点,叫做有党派意识,有责任观念,或者叫做奉献精神。作为一个党派,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都是党派工作的重头戏。如果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衡量或者比喻的话,参政议政能力就是我们的硬实力,社会服务能力或者社会活动能力就是我们的软实力。如果我们有高水平的参政议政能力,又具备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内外兼修,刚柔并举,齐头并进,党委政府认可你,社会群众支持你,你一定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参政党地方组织。这是地方组织的奋斗目标,也是努力方向。
“普法行”是民盟东莞市委确立的重点社会服务领域和品牌之一。要抓好、做好、远行,必须从多党合作的高度去认识和推动,同时我们也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所谓量力而行,就是社会服务以不超出自身的能力为度;而尽力而为,则是要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力量,全力做好工作。我们的共识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力做好。
二、精心谋划架平台
社会服务创品牌,是中共东莞市委统战部的要求,也是民盟东莞市委的重大布置。要树立品牌、打响品牌,首先是要精心谋划。党派的人力物力有限,什么该做、可做,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党派的实际。所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也就是要在围绕服务大局的前提下选题。“莞盟普法行”正是在全国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顺应潮流而生。这是一个学习的平台,也是一个让盟员服务社会、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余热、奉献爱心的平台。一方面,盟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加强对宪法和重要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把握,增强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做到认真学法、真正懂法。另一方面,盟员中的法律工作者能切实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从业准则,通过“普法行”这个平台,向广大市民、学生、企业员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文化,恪守职业道德,自觉遵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努力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和法治权威。这是一个凝聚力量的平台,也是一个团结互助的平台。一方面我们通过这个平台,把民盟东莞市委的法律人才聚集起来,形成合力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盟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在社会服务中加深对社会需求的了解、理解,明诉求、达民意,而且盟员还可以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互相学习,增进团结,提高盟组织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总之,架起“普法行”这个平台,是让盟员社会服务有主题、有平台、有方向、有力量。
三、绘就蓝图拉序幕
国家法治的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在召唤,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站在新的起点。2014年12月4日,我国迎来第一个“国家宪法日”。设立“国家宪法日”标志着我国从“知法”、“用法”到“教法”、“护法”,彰显法治境界和决心。为了迎接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的到来,“莞盟普法行”于2014年11月30日在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了主题为“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法律宣传咨询志愿服务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理念,同时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活动由民盟东莞市委松山湖支部、社会服务委员会和广东协远律师事务所联合承办,共组织了20多名盟内外律师和盟员志愿者参加活动,现场向市民派发法律宣传单张、展示法律宣传版画和开展法律咨询活动。许多市民就自身关心的婚姻法、劳动法、道交法、环保法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向现场法律专家提出了咨询,场面热烈,效果良好。随着“莞盟普法行”第一次主题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莞盟普法行”这张耀眼的社会服务名片随着国家法治蓝图的绘就拉开了序幕。法律义务咨询,是“普法行”的重要抓手。2015年1月10日,“莞盟普法行”的第二场活动在东莞市大朗镇政府广场举行,这次活动还把“莞盟健康行”与“莞盟普法行”结合在一起,现场不但开展法律咨询活动,而且还开展医疗健康咨询和义诊,组织盟内的法律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同时“登台”,为社会服务。活动中,有200多名患者前来问诊,有40多位市民前来法律咨询,场面热烈、祥和、感人。让我们看到了普法、用法的迫切性,也说明“普法行”有巨大的社会需求。民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社会服务的努力方向,也预示着“莞盟普法行”任重道远。总之,“莞盟普法行”不仅是民盟东莞市委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践行者、实现民盟追求的民主与法治梦的重大举措,也是党派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四、同心协力促远行
法治的道路崎岖,法治的目标远大,从她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不会一帆风顺,也意味着我们的“普法行”道路漫长。“普法行”要远行,一定要同心协力,形成合力,才会成长、壮大、开花、结果。为了实现远行目标,我们要抓好几项工作:
(一)抓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社会服务工作远行的奠基石。民盟东莞市委为了促进社会服务的品牌化、常态化和正常化,专门成立了社会服务委员会,并出台了社会服务工作的相关规定,健全规章制度,成立了“莞盟助学基金”(拟更名为“莞盟爱心基金”)和基金理事会,通过了《莞盟助学基金章程》等。虽然这些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已初步为推进民盟东莞市委的社会服务规范化、常态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谋经费保障。经费是社会服务的“推进器”、“燃料包”。去年,党派专门列出10万元的经费支持社会服务创品牌工作。民盟东莞市委对每期的社会服务专项活动都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此外,还建立了“莞盟助学基金”,各级领导带头,全体盟员积极参与。“基金”成立至今仅仅一年多,就收到了8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盟员们的无私奉献,使我们的“助学行”、“普法行”、“环保行”、“健康行”等社会服务工作有了底气、有了信心,更增添了使命感。可以说我们盟员的爱心有多大、热情有多高,就决定了我们的社会服务能走多远。
(三)扩队伍力量。社会服务队伍建设,是社会服务工作的火车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莞盟普法行”能否进行下去,关键要靠人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除了动员盟内现有的十多位律师和法律人才参加专项活动外,还计划多发展一些热心社会服务的法律人才加入民盟,以不断充实和加强普法队伍。同时,善于借力。目前,盟员的律师队伍中,有几位是各自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在这些律师事务所中,有几百名法律工作者,都是可调动和借用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队伍中有几位有热情、有爱心、肯奉献的骨干盟员带动,使我们的社会服务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引领着普法工作的远行。培育骨干力量,社会服务才有“主心骨”。
(四)重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社会服务的出发点和指路牌,要让全国人民都知法、懂法、护法、敬法,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是巨大的社会需求,也是我们做好“普法行”不竭的动力。按照我们的“普法行”计划,我们要逐步走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区、进厂区,还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事件,举办各种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和辅导,普法工作永远在路上。(民盟东莞市委松山湖支部 李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