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议依据
(一)海洋生物蕴藏着“蓝色药库”
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有50多万种动物和13多万种植物,目前在我国海域已发现22561种海洋生物,约占全球海洋生物种类的10%,是全球海洋生物资源最为丰富、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海洋生态系统的高压、高盐、缺氧、低光照等特殊性造就了海洋生物具有巨大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化学多样性。海洋生物蕴含着丰富萜类、甾醇类、生物碱类、甙类、多糖、肽类、蛋白质、酶类等活性物质和药物资源,可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免疫性等疾病的治疗,已经成为全人类研究药物的“蓝色药库”。
目前,国内外已发现了3.5万个海洋天然产物,其中一半以上都有生物活性,远比陆地上动植物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要高,因此海洋能提供大量药物先导化合物。与传统的常规药物研发比较,海洋药物的研发成功率高。据统计,非海洋来源的药物研发的成功率仅为1/5000~1/10000,海洋来源药物的成功率约为1/3500,约为非海洋来源药物的2~3倍。目前,国内外共有49种来自海洋多孔动物门、软体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尾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脊椎动物门、藻类以及海洋微生物的活性物质或其衍生物被批准上市或进入临床,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巨大。据预测,目前仍有90.4-92.6%的海洋生物来源的化合物尚未被发现,海洋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药物资源宝库。
我国现代海洋药物研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包括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癌活性、抗微生物感染等药用海洋生物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被正式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亦成功上市;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2016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蓝色药库”建设确定为重大战略,明确指出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相继成为“4 +N”沿海经济区,形成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立了以青岛、上海、厦门、广州为中心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集群和福建闽南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集聚区等。
2020年,全球海洋药物市场规模达到了1723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31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8.5%。作为最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海洋经济优化升级的路径支撑,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选择。目前,国外批准上市了13种海洋药物但是不包括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
(二)广东省海洋医药产业开展现状
作为全国著名的海洋大省,广东省开展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
1、海洋药物研发基础雄厚
广东在全国最早开展了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在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及其功能制品研发方面占据国内重要地位,构建了“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亚洲最大的海洋放线菌菌种资源库以及特殊的产生物酶活性菌种资源和抗菌抗肿瘤等活性的药用微生物资源库等,并正在建设海洋生物资源库,成功开发了多项功能产品,以及候选新药,前景广阔。
2、产业开展初具规模
广东是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建立了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为主的产业体系。深圳市坪山区生物医药企业已达600余家,初步打造了上下游完整、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显著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作为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的大鹏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园入园项目61个,获得知识产权项目数超过120个(项)。珠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湛江市拥有 30 余家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包括双林生物制药、同德药业、南国药业以及科利恩生物等企业,主要代表产品有螺旋藻、海赐康、珍珠蜂皇浆、鲎试剂、甲壳素、几丁聚糖等。初步统计,2020年,全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23.6%。
3、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广东位于南海之滨,管辖海域面积 41.9万km2,大陆岸线4300km,海岛1431个。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拥有海洋鱼类1755种;海洋虾、蟹类400余种;海洋药用生物资源7500种,其中南海特有480种,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5 年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1/5,是海洋经济大省。各种资源优势为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4、政策支持
“十三五”以来,国家及广东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例如,《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健康安全的海洋创新药物,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用法的现代海洋中药产品;《“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支持创新海洋药物与高端生物制品研究与开发-创新一批高端海洋生物产品,培育与壮大海洋生物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海洋创新药物,构建海洋生物医药中高端产业链;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广东省加快发展海洋六大产业行动方案(2019-2021年)》推进海洋生物医药重点领域研发及应用推广。开展海洋生物基因、功能性食品、活性物质、疫苗和基于生物基因工程的创新药物技术攻关。支持校企合作开发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感染等海洋创新药物和肽类、海藻多糖类功能性海洋生物制品。
5、构筑蓝色生态安全屏障
广东省一直注重海洋生态安全保护,加强海岸带、海岛保护与修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累计建成海洋保护50个,其中自然保护区43个、海洋特别保护区7个(6个国家级海洋公园),保护对象涵盖中华白海豚、海龟等珍稀濒危物种,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和海岸、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省财政安排5.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岸带生态修复、美丽海湾和海岸带综合示范区建设。截至2020年底,修复海岛15 个,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9.5%。
二、问题分析
虽然我省开展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但与国际、甚至国内其他省份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自主研发批准上市的7种海洋药物中,广东省并没有原创的海洋药物位列其中。我省的海洋药物产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从我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构成来看,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所占的比例较小,对海洋产业的贡献较低,与广东省的经济龙头地位不匹配。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产业自身更新增长能力不足。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利于有序的组织管理,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的长周期性降低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导致企业的研发力度不足,产品种类有限,且多为药用保健品,科技含量较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二)创新成果产出率不高
广东省海洋科研机构中生物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较低,海洋生物医药产品数量有限,尚未进入主流消费市场。大多数医药企业仅局限于传统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对于富含大量活性成分的海洋天然产物的研发力度明显不足。
(三)产学研结合力不足
由于缺乏必要的工程化研究和中试实验等产业化前期研究而迟迟不能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科技开发实力,但对市场往往不如企业敏感,所以无论是立项、投资,还是药物开发、销售推广,企业都应该是海洋药物研发的主体。而目前我国关于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研究工作,大部分还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应当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海洋呼吸类创新药。
(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缺乏
需进一步加强对于海洋生物基础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目前我省在海洋生物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五)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医药产业属高风险行业,新药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而我省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实力较弱,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研发投入严重缺乏。
(六)高端应用型人才缺乏
目前,我省具有研发背景、转化及运营能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严重缺乏,比方在海洋药物领域,兼有药学、医学知识的研究人员较少,且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市场预测的人员更少,交叉学科的应用型人才紧缺。
三、解决方案
(一)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协同创新
针对我省海洋生物医药基础资源库管理分散,缺少创新服务平台的现状,充分利用广东省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和政策的支持,大力开拓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着力做强科技研发和转化环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利用当前我省的优势科研平台,打造特色海洋药物优势项目。如依托广州国家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SKLRD)、国家药监局胸腔疾病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分子靶标与临床药理学重点实验室(部省级),搭建高水平的创新研发服务平台,完善协同创新机制,瞄准国际前沿,对呼吸类、心血管类药物等这些重点、优势领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实施一批符合广东省特点的重大项目。
在此基础上,可逐渐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搭建起药源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海洋天然化合物库,海洋药物发现平台、海洋药物分析测试和评价平台、海洋药物研发信息平台、海洋药物中试孵化服务平台、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工程化平台、海洋中药新药研发平台。加快构建产业技术联盟,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提升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二)加强基础研究,开发重点领域
联合我省涉海高校和重点科研机构,建立联合专项重点实验室。推进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和结构修饰研究、海洋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活性筛选和机制研究、海洋活性分子的全合成和半合成研究、海洋生物药用基因表达系统的构建研究、海洋基因工程药物技术研究、海洋微生物开发利用研究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工程。针对海洋医药、海洋生物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海洋生物酶以及海洋生物质能源和基因资源的利用等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几大主要领域,根据各领域特点,集中突破一批重点技术,开发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先进产品。
(三)推进产业聚集,打造蓝色“小巨人”
发挥我省不同区域在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领域的比较优势,加强区域统筹和联动发展。加强对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投融资支持、项目对接和产业联盟等方式,加快企业成长步伐,争取培育出更多的“蓝色”小巨人企业。
(四)建立协同管理机制
建议由省自然资源厅牵头,联合重点市区以及相关部门,建立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协商解决政策推动、项目执行、资金和市场运作等问题,推动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纳入广东省海洋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共同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统筹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抓紧编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等战略规划,统筹我省海域使用金地方留成部分,集中支持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园区和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研发及产业化,优秀人才、项目及企业引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切实体现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示范效应,使广东真正成为全国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发展的示范区与集聚区。
(六)促进产业整合升级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海洋生物资源的决定作用,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和大型企业的资金和市场优势,推动企业间的收购、兼并和重组,实现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引导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促进产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七)强化合作创新体制
加强与国家海洋局以及相关部委的沟通与合作,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坚持开放创新,深入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方针政策,积极与环南海各省市及其他国家开展合作,以南海为基本,着眼黄海、东海、渤海和公海等海域,共同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海外科技人才的引进,为创新人才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积极组织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以及广东省的“人才计划”。加强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引进,鼓励我省高校、科研机构引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高水平人才。利用优惠政策和重大项目聚集人才,利用专项资金留住人才,利用科研单位的研究基地培养人才。通过人才的培养和聚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九)维护市场竞争环境
营造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和支持海洋生物医药企业的专利申请、保护、运用和维权,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提高侵权成本,严厉打击恶意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和保护力度,提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十)完善产业统计机制
建设完善全省统一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统计分析机制,订制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准确及时掌握全省产业发展情况,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中期评估机制,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对规划目标适时进行调整,确保规划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