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在实现碳减排的同时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的重点和难点。碳减排可通过减小“碳源”和增加“碳汇”两种有效途径实现,前者主要从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碳税等方面进行,但对经济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后者是通过各种微生物、植物等的光合作用,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有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两种。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固碳、储碳技术增加的碳汇。近年广东实施“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北部生态发展区森林碳汇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其实,广东濒临南海,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在海洋碳汇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更是具有厚实的基础和潜力优势。一是海洋资源丰富,广东大陆海岸线4114.3千米,居全国首位;41.9万平方千米的海域1963个海岛;二是海洋经济基础厚实,自1995年以来,广东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居全国首位;三是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多年在绿碳交易方面的成功实践为海洋碳汇交易奠定良好基础。目前,国际蓝碳交易主要是集中在IPCC所承认的三种蓝碳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我国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推进渔业、海洋微生物碳泵等碳汇。福建、山东在海洋碳汇建设方面着力开拓,我国首个“蓝碳”项目“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海洋碳汇交易在青岛完成,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相继完成首例红树林修复项目海洋碳汇交易、首例海水养殖渔业碳汇交易项目,在渔业碳汇方面实现领的突破。而广东海洋碳汇建设的潜力目前还没充分发挥,海洋碳汇资源还没有充分发掘和利用,海洋低碳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近日发布的《广东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十四五”规划》由此也提出要开展海洋碳中和试点和示范应用,探索海洋碳汇交易。我们认为广东作为海洋大省、经济大省,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使命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使命,贡献广东方案,大力发展海洋碳汇,与森林碳汇“双碳汇”合力,助力广东在实施“双碳”战略中走在全国前列。
建议:
1、加快研究制定海洋碳汇核算标准,建立海洋碳汇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鉴于目前关于海洋碳汇核算标准仍不统一,广东要抓住机遇,积极在推进海洋碳汇核算标准化和市场化运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建立专业的海洋碳汇科研中心,对红树林、海草床、盐沼及渔业碳汇开展专题研究,政策引导,财政支持,推动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技术和方法学的研究与制定,建立专门的海洋碳汇检测评估机构和计量机构开展海洋碳汇核算,为将海洋碳汇生态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提供依据;二是支持以广州碳排放交易所为平台,开展海洋碳汇交易,尽快建立海洋碳汇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刺激更多的资本进入海洋碳汇领域,促进海洋碳汇经济发展。
2、系统谋划,大力发展碳汇渔业
碳汇渔业在固碳、汇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共识,广东要立即启动,在政策、资金、技术研发、金融市场、生态补偿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系统谋划碳汇渔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广东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和渔业大省优势,促进海洋渔业创新发展、低碳发展;要以海洋碳汇渔业养殖为基础,提升沿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示范性海洋牧场,扩大海洋碳汇渔业养殖总面积,并通过创新海洋碳汇渔业养殖技术、海洋碳汇固碳储碳技术,提升单位面积固碳储碳量,提高以渔业碳汇为主的海洋碳汇固碳能力,提升海洋碳汇生态价值。
3、加大海洋碳汇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延伸海洋碳汇产业链
一是对参与海洋碳汇产业相关企业给与政策支持、技术指导,给予更多发展空间、发展机会,进而创造一定的经济增长能力;二是积极支持引进和应用发展休闲渔业、增殖放流、深海养殖等技术,引培专业人才,普及碳汇渔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以海洋碳汇渔业为主的海洋碳汇产业,从而带动沿海旅游业、海洋碳汇交易市场、海洋食品加工业、海洋生物制造业等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进而提升海洋碳汇产业链的经济价值。
4、加强海洋碳汇建设的国际合作
建议出台国际交流合作的激励支持政策,完善与国外海洋机构、海洋企业交流互动的制度体系;同时还可采取举办海洋碳汇国际研讨会及技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深化加强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的海洋碳汇政策技术交流,推广中国在海洋碳汇方面的理念、技术和实践方法,分享和推广海洋碳汇的广东方案,不断提升我国在海洋碳汇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