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聚焦2022两会 > 广东两会 > 代表委员之声

张晗委员:关于推进广东省人工智能技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时间 : 2022/01/21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案由: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新兴技术,已成为国家、研究机构、企业、高校关注的焦点。我国非常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等多项国家层面的政策。近年来,我省出台了《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布局进一步提速,尤其是制造业、互联网、语音、医疗等多个领域,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和融合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广东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沉淀了AI发展必需的大数据,落地场景得天独厚,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全面,兼备硬软件、语音、视觉等,平台型公司和产品型项目都在快速发展,但也要看到目前的人工智能产业存在一定问题:

一、治理体系不健全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受到研发主体内部因素、科技成果本身因素、外部需求因素、区域发展水平、政策环境因素以及成果转化综合服务等多方面影响。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活跃度稳定提升,科技成果交易均价显著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优势还未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特别是人工智能因其特有的算法黑箱性、数据依赖性等技术特点,导致其过程难以解释、行为更难预测、结果更不可控,正在触发如算法偏见歧视、个人隐私泄露、侵犯人格尊严、冲击就业格局、危害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

二、基础研究不足,产业后劲不足

一条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金融赋能等几个阶段,其中基础研究是源头。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东基础研究是短板,企业更侧重于应用型研究,在基础发明专利也弱于国内其他区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区域,京津冀地区以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核心共性技术研发为主;长三角地区以智能化治理与服务为主;粤港澳大湾区以创新产品与应用为主,在基础层、技术层的相对滞后,基础研究不足导致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后劲不足,长远发展受制约。

三、应用场景和成果转化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对国产技术不信任、数据开放受限、缺乏行业标准、政府财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人工智能在交通、安防、医疗、社区治理等城市治理场景的许多创新成果停留在实验室或者示范项目中,技术产品的大规模场景应用和成果转化依然面临一定困难。

四、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

在人工智能领域,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窘境。一是岗位供需不平衡,企业对算法研究岗、应用开发岗和实用技能岗等技术型岗位的人才需求最为旺盛;二是技术供需不平衡,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在现阶段的人才需求最为突出,但相关技术方向的人才极度稀缺。

建议:

一、完善促进AI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体制机制

一是加大政策统筹力度。建议统筹规划,系统构建人工智能产业规范及保障体系,促进数据治理、数据隐私、算法规制、标准制定、安全评估等能力建设。组织国际影响力的治理专业组织机构,持续完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推动形成国家标准顶层引导、行业标准先试先行、国际标准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各市,设立粤港澳大湾区AI推广应用专项补贴资金,鼓励企业应用AI技术和产品。

二是强基补链,壮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建议率先在人工智能产业探索“链长制”,由主要领导出任“链长”,统筹协调,大力引进上下游机构,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拓展国际化,形成更好的生态聚集效应。

三是侧重扶持AI供需两端。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项目政策精准推送机制,让创新型企业及时获取人工智能最新政策、项目发布等精准信息。支持新基建等重大项目对中小型AI企业开放,承接相应的AI技术设施建设或AI应用开发。

二、优化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一是培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重点在深圳前海及河套地区培养和扶持产业链各关键领域的重点配套企业,拓展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及应用层的产业边界。

二是建设人工智能双创基地。以建设人工智能众创空间和众创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加速、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高成长创新企业。

三是构建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建立湾区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发展平台,构建为湾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战略布局、转化交易、预警维权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形成从源头转化到市场运营管理的闭环服务生态。

三、加强AI成果转化链条支撑能力

一是构建开放型AI开源生态体系。鼓励AI技术优势企业构建AI开源生态,培育形成一批创新活跃的人工智能开源社区。推动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在安防、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二是构建区域社会化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搭建人工智能资源公共平台,探索AI共性技术、人工智能与垂直行业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开源开发平台、开放技术网络、开放计算服务等平台。建立专利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知识全产业链服务高端能力。

三是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标准。一方面吸取已开放应用场景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市场驱动及行业需求,加快相关行业应用标准顶层建设;另一方面总结试点开放应用场景,树立应用推广标杆,加快推动形成规模效应,让场景落地不仅停留在试点示范阶段。

四、加快人工智能创新人才队伍培育

一是培养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以技能为本,鼓励企业和各类机构为员工提供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培育一批专业技能扎实、科学素养高、动手实践能力强、具备开阔产业应用视角和国际前瞻视野的人才。

二是完善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建设和布局。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鼓励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共建人工智能专业和课程,培育更多符合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三是加大全球高端AI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入。选派优秀科研人员赴海外学习交流,扩大国际化视野。制定专门政策,实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精准引进,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引进世界一流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