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聚焦2022两会 > 广东两会 > 代表委员之声

江智涛委员:关于解决新能源汽车长途行驶充电困难问题的建议

时间 : 2022/01/21 来源 : 民盟广州市委会 字体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成熟,产品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显著提高,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用户数量逐年增长。但是,当前充电痛点仍然困扰着广大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部分地区充电设施不足和充电桩质量问题仍然显著,故障桩或不匹配桩的情况普遍存在,节假日返乡大潮难免遇到“充电一小时,排队数小时”艰难处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一头牵动着民生,一头牵动着新能源汽车稳步发展,广大新能源汽车用户充电困难情况亟待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充电设施欠缺统筹管理。部分地区公共充电桩布局不合理、落地后缺乏管理、充电桩状态信息更新不及时误导用户、不同运营企业桩支付方法不统一影响充电便捷性。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逐渐成熟,充电设施有待得到更好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分布有待合理化改善。部分地区充电设备匮乏,影响新能源汽车驶入或造成排队充电加剧枢纽拥堵情况,而部分地区充电设备却存在过剩、闲置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其次,由于缺乏完善的充电桩联网管理,用户端无法获得准确的充电桩位置和状态信息,常被错误信息误导而错失最佳充电机会,加剧新能源车主里程焦虑,甚至在路边抛锚造成交通拥堵。另外,充电经历不愉快的体验容易口口相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接受度。

二是充电设施早期发展遗留问题仍未解决。缺乏统一标准,质量问题良莠不齐,故障桩和僵尸桩问题普遍。充电桩行业早期粗放生长遗留的质量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在去年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公布的充电桩产品风险监测结果中显示,70%的样品存在安全隐患,有电弧灼伤甚至致死的风险。公共充电桩质量问题严重,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但“有人建,没人管”,严重造成公共资源浪费。还有桩端接口和信号无法与车端进行交互匹配的情况,导致部分充电桩使用率较低,加剧新能源车主充电难的处境。

三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慢。由于电池充电速率有限,安全快充技术短期内无法实现量产,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间较长充电慢问题仍然是核心痛点。占用公共充电桩时间长、高峰期排队现象严重难以避免。锂电池特性决定了快充速度的天花板,“充电慢”问题仍然是新能源车行业的核心痛点之一。受电池生产工艺限制,同一批次电芯之间一致性欠佳,导致主机厂和电池供应商普遍采用增加安全冗余系数(即进一步降低充电功率/充电速度),以保证短板电芯也不至于出现安全风险。因此改善电池生产工艺的是短期内提高充电速度的重要举措。

二、意见建议: 

一是搭建并完善全国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互联平台。加强法规对落地的充电桩进行联网监管要求,使各地充电设施得到更好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大数据能真实反应区域过剩或紧缺的情况,为充电基础设施合理化布局提供了数据支持,助力有关部门进行充电设施统筹规划,充电资源合理化分配。大数据平台需要能提供充电桩实时状态(闲置、故障或接口不匹配等),便于监管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和数据统计。借助大数据监控功能的反应问题敏捷性,有效追责故障桩、不合规桩的责任人,整治“有人建、无人管”、骗补等市场乱象,落实质量问题“谁生产谁负责”的责任制。赋能车桩互联大数据平台,解决广大新能源汽车用户充电便利性痛点。大数据平台具有实时更新信息的功能,能为用户端提供准确及时的充电桩状态和位置信息,配合充电支付方式通用化和支付联网功能的发展,实现统一大数据平台便民惠民的价值。

二是继续加强完善充电桩法规标准。充分参考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的充电需求,避免出现资源错配。充电桩安全问题亟待相关部门出台有效的法规和标准进行约束,并适度加强惩治和执法力度,以解决公共安全隐患。此外,现阶段充电桩的发展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对充电桩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车与桩行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统筹发展,建立顺畅的互通互联发展模式。改善“车等桩”或资源错配的情况,实现共同进步服务社会,互相促进加速发展。

三是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快充技术创新。在中长期发展中,改善充电慢问题需要通过大力支持新型充电软件控制策略的发明、新材料体系电池的研发及其产业化发展、以及大力鼓励大功率储能充放一体快充桩的落地。总而言之,为解决充电慢的行业痛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并给予有力的财政支持:第一,革新电池生产工艺,提升电芯一致性,确保充电速率不因均一性差的原因被降低使用功率。第二,革新软件控制策略,从电池特性基础理论出发开展大功率无析锂安全快充策略的研究,加速充电速率的同时提升充电安全性。第三,加速开展大功率(250kW及以上)储能充放一体桩、大功率V2G桩以及储能设备加持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助力新能源汽车快充技术的落地。第四,继续支持新材料体系电池的研发,短期内鼓励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中长期内逐渐收敛聚焦在具有应用潜力的材料体系上,从而促进快充材料的发掘及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