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是其中的五项行动内容之一。如何在中央“双减”政策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和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2021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该方案的工作目标是到2025年,广东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6%。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能让人民摆脱愚昧,也能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有助于科技人才培养,对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时期的科学见识和科学见闻往往能影响孩子们一辈子的兴趣和研究取向,因此科普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虽然我省在科普教育推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存在问题:
目前中小学课程内容设置上仍然无法紧跟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无法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同时高校中又集中了大量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研究和工作领域有很深的认识和造诣。求知欲最强的中小学青少年和科技水平最高的高校教师群体之间缺少联结的桥梁,使得最好的科普教育资源被浪费。如果能把双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既提高的中小学青少年认识和接触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又能够全面锻炼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建议:
一是由省教育厅和在粤各高校联合研讨,引导和激励高校教师履行科普责任,将科普成果和科普工作实绩纳入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绩效考核指标。在每年的高级职称评定中增加到中小学校园科普讲座/活动等指标。
二是采用各高校分区域包干制,按照各自高校的特长领域为区域内中小学提供相应的科普课程,学生们凭兴趣选择喜欢的内容,但不纳入考试和考核。各中小学应该高度重视,破除功利性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局限,为高校专家走进校园大开“绿灯”,积极配合,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孩们能够真正放飞思想和兴趣。
推进高校教师科普常态化走进中小学校园,既有助于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也能增加高校教师服务的社会空间,强化了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责任,更能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