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动车因其方便、快捷、经济、环保等特性,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居民出门的代步首选之一。在带来了出行方便的同时,部分不规范、不合理使用电动车的行为,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并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难题。2022年广东省两会,盟员省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丁邦晗将目光投向电动车管理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违规改装隐患大 建议加强整治与教育力度
据了解,2018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下称“《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整车质量(含电池)、电压、电机功率等均作出规定。然而,电动自行车改装速度、电池、电机功率、外观等行为仍屡见不鲜,部分品牌更是以“便于改装”作为销售噱头。对此,丁邦晗建议,要严厉打击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拼装、篡改行为,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市民投诉、举报改装行为。
抢道行车不可取 建议拓宽增多非机动车道
根据《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必须在非机动车道行驶。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仍存在部分电动自行车驾驶员行驶在机动车道的的现象,原因之一是非机动车道较为缺乏。丁邦晗表示,当电动自行车行驶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时,对两条车道的正常通行均会造成影响,导致交通秩序混乱。他建议,在保证与人行道、机动车道充分隔离的前提下,广东省内的主要城市应尽量扩宽非机动车道,让电动自行车有路可行、行之规范。
事故医疗花费多 建议推行电动车强制险
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丁邦晗十分关注因电动车事故导致的意外伤害及其医疗花费。他介绍,根据基层医院急诊科资料,因电动自行车意外伤的主要是31—50岁之间的青壮年。事故发生后,由于缺乏电动自行车保险,受害者难以支付相关意外伤害的医疗费。丁邦晗建议,应参照机动车强制险,规定电动自行车要购买强制险才能上路通行,并鼓励购买第三者责任险、驾驶员和乘客座位险,避免出现因费用原因导致的救治不及时的现象,从而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摘编自南方网,记者:李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