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的发言
——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广东制造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 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广东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排头兵,“十三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2.66万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3.01万亿元,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量超过5万家,规模实力全国领先,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为促进“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型、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及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下,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亟需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一、“双碳”背景下广东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制造业用能结构有待优化。作为能源消耗大省和制造强省,广东能源消费结构目前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石油约占六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尚未完全建立。2021年9月,广东双控目标完成情况被国家发改委一级预警,加上电力供应紧张,为此实施了有序用电,对制造业、特别是其中高载能行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压力大。广东省碳排放强度“十三五”期间下降22.3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2020年,广东省碳排放强度为0.57吨/万元,全国第二低;能耗强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但这已近极限,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保持全国最先进行列,现有的重点耗能企业产品能耗和设备已达较先进水平,在节能技术未有重大突破情况下,继续大幅度降低能耗难度很大。
(三)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挑战。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上升,发达国家在关键核心领域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限制不断升级,并往往以“绿色技术壁垒”为借口抑制我国制造业出口,导致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广东产业链供应链亟需加快绿色转型、重塑竞争优势。
(四)绿色金融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支持相对滞后。目前,广东绿色贷款余额已突破万亿元大关,但与牵引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所需投融资规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广州、深圳两个排放权交易所有待完善,碳交易产品类型单一、市场规模小,成立以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1亿吨,成交金额仅42.37亿元。
二、以碳达峰、碳中和牵引广东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加快构建广东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有效应对“双碳”目标对制造业的影响。一是逐步减少传统石化能源供给,合理推动风电、光伏、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有序推动制造业企业用能结构调整。同时优先保障居民用电和重点制造业企业合理生产用能,降低经济社会运行风险,不搞“碳冲锋”。二是积极与绿电富余省区签订购电协议,特别是探索与广东对口帮扶省区形成以合理价格长期优先给广东绿电保供机制。三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规模化储能、先进输配电等技术建设应用,提升电网的新能源消纳水平。
(二)抓住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促进广东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一是从源头控制,严格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二是大力研发和推广先进的高效节能设备和工艺,重点加快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绿色升级改造,实现能效水平对标行业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三是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推进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芯片、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一批绿色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
(三)以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减碳,提升广东制造业竞争力。一是对标发达经济体,将设计、材料、制造、物流、营销、产品到回收的全流程纳入绿色环保监管,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推动全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协同减碳,从严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
(四)找准绿色金融发展着力点,服务广东制造业绿色发展。
一是探索设立制造业绿色低碳基金,完善绿色金融评价、信息披露和激励约束机制,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绿色项目倾斜,助力广东制造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发展。二是深化广州、深圳碳交易试点,进一步扩大碳交易控排行业范围和降低控排企业门槛,加快推进重点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品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