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的发言
——关于加强对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的建议
共建人文湾区是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加强与港澳的文化交流合作,是打造“人文湾区”的核心内容,对实现湾区软联通,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重视对港澳的文化交流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我省对港澳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市场准入政策的兼容性有待提升。相对经济交流合作,文化交流内容更可能存在价值评判与意识形态差异。港澳的文化市场准入对接国际标准;而广东实施有条件准入,在项目审批等方面管控较严,给“一会三地”、艺术品常展、跨境演出、艺术家交流等带来困难。
(二)文化交流依赖政府主导,多层次交流机制尚未健全。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一直以来我省与港澳文化交流较多由政府机构主导开展,而港澳地区主要依靠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双方对接不顺畅;交流内容多为文化项目建设及为数不多的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环保等事业性交往,缺乏多层次、多维度、专业化的交流机制。
(三)文化交流的双向认同尚未建立。与内地对港澳基于中华传统的天然认同不同,港澳文化大量吸收融合了英、葡为代表的政治、社会及文化传统,形成了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有别于粤文化的内涵和风格。随着融合的深入,香港部分市民对国民身份认可、国家观念认同及价值认同感到迷茫。
(四)现有交流合作形式和内容的民众接受度不足。港澳居民获取内地文化信息的渠道不通畅,限于收看渠道和习惯,“大湾区之声”电台和“粤港澳大湾区广电联盟”等在港澳民众中的受众有限。而且现有文化交流的意识形态特征过于明显,港澳居民不易接受。
二、关于加强我省对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的建议
发挥广东与港澳语言习俗相通、文化同源、同气连枝的基础优势,全面加强对港澳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增进与港澳地区的文化认同、民心相通,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共同目标和强大合力。为此建议:
(一)探索适用大湾区的文化交流管理政策,畅通交流路径。一是携手港澳制定适用于“双合作区”的文化管理政策。建议在重点的文化思想领域实行干预性管理;在一般的文化市场或一些娱乐化的文化产品领域,适当弱化干预性管理。二是向国家争取一些文化行政审批授权。简化港澳企业及个人来粤文化活动审批程序;争取粤语电影、电视剧审批权落地广东,放宽港澳资金投资影视制作、合拍电影、影视人才引进等限制性政策。
(二)建立多方参与的文化交流机制,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一是建立由政府、学术界、民间文化机构、文化企业等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促进委员会,共同策划、发起和组织三地文化交流活动。二是建立多元包容的交流机制,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培养有竞争力的社会组织、民间机构等市场主体,支持创立大湾区文化交流协会、联盟、基地等组织,以多种形式增进合作。三是设立粤港澳民间文化交流合作基金,除财政拨款外,依法接受社会捐赠,并开放合作项目申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交流合作。
(三)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交流,打好国家认同基础。一是加强三地大学生常态化交流,扩大合作办学范围,招收更多港澳学生;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平台作用,推进各种形式的三地青年文化交流、教师互访、项目合作等;邀请港澳高校参与对西部地区高校的师资援助、学生培养等工程。二是利用三地成熟的产业优势,举办音乐赛事、漫展活动、电竞比赛等,形成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活动品牌,增强三地青少年的群体交流,以“趣缘接近性”带动情感亲近性。
(四)建一个平台、唱一首歌、讲一个故事,串起湾区乡愁。一是借助我省现有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所享有的支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覆盖港澳的新媒体平台。二是以数字化技术搭建新型文化交流信息发布平台,联合各类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文旅app等,全面收集粤港澳文化交流信息,形成统一的文化资源发布渠道。三是政府牵头与各大平台合作,举办“谱写湾区的歌”粤语歌曲大赛、自媒体作品大赛等,征集湾区人的音乐旋律,书写湾区人的故事,从普通人视角传播湾区价值,形成“湾区人”整体形象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