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的发言
——完善政策体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做好政策衔接,我省已制定出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3个纲领性文件,9个抓具体工作落实的文件,形成“3+9”政策体系,并建立了推进落实的系统性工作体系,但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目前我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巩固脱贫机制不畅通。省级层面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的体制机制存在着断点和堵点;乡村振兴考核名目繁多,基层疲于应付,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现象。
二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不足。我省农业产业大而不强,聚集程度偏低,链条较短,精细化程度不高,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而且村集体经济薄弱,带动农户增收乏力。
三是地方财政配套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基础设施欠账多,财政收支压力大,一些重点支出项目因配套不足被搁置。
四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深入。正在试点推行的“三块地”改革遭遇瓶颈,农村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农民承包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规则、使用年限、确权登记等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一些建在乡村的国有企业闲置厂房和乡镇闲置建筑,因属县级所有,乡镇看得见、管不着、用不上。
五是乡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较突出地表现在没有培育足够的新型职业农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以及乡贤返乡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相关政策文件没有解决乡贤返乡的后顾之忧。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脱贫地区全面振兴关系到新发展格局构建,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建议:
1.健全乡村振兴信息反馈机制。一是建立省级领导“直通车”制度,市县急需解决的涉及乡村振兴重大问题可直接呈报省委和省政府。二是加快制定《广东省防贫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广东省精准防贫基金专项保障工作方案》。三是统筹建立乡村振兴检查评估系统,合并相关考核事项,杜绝多头检查和繁复考核。
2.科技驱动绿色发展,促进产业振兴。一是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给予相对落后地区更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标,加大省级资金投入比例,以产业园为依托带动当地“三品一标”建设。二是制定“广东省绿色生态农业补贴制度”。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全面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四是多途径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
3.强化过渡期财政政策体系衔接。一是健全过渡期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优先统筹涉农资金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配套措施项目。二是提高省级财政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资金配套比例,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三是加大涉农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将其集中用于粤东西北地区和少数民族县(乡)。
4.完善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政策。一是建立信息公开、上下畅通的土地交易平台,解决“三块地”入市规则、使用年限、确权登记等基础性问题。二是加快出台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简化用地报建事项。三是建立农村闲置国有资产长效管理机制,对长期闲置在乡镇的站所、厂房等,由所属市(县)政府统筹划归当地乡镇政府管理使用。
5.做好培育、吸引、留住人才的政策支撑。一是加快编制《广东省乡村人才专项规划》。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框架;完善乡贤返乡保障政策,确保乡贤享受村民同等待遇。三是完善乡村文化振兴政策,建议制定《广东省乡村文化振兴规划》《广东省乡村文化振兴促进条例》,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厚植留住人才的乡村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