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反映和决定一个国家、地区创新发展的程度与高度。提升中小学教师培养(这里专指职前培养,不包含职后培训)质量即提高新任教师的素质是发展基础教育的关键,是我省建立南方教育高地的重点之一。21世纪以来,广东省教师教育稳步发展,教师培养规模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逐步优化。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一些改革正在进行中。但是,当前我省中小学教师培养体系及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既未能充分满足基础教育和经济发达地区对高素质高学历教师的要求,也不能有效满足落后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具体表现为:
1、教师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调研发现,从纵向看,许多中小学校长认为当前一些本科师范毕业生还不如当年的中师生好用;从横向看,在省内中小学教师招聘现场上,我省师范院校毕业生与外省的比较,没有竞争优势;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比较,竞争力更加不足。近三年我省经济发达地区新教师聘用中,来自外省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佛山市顺德区近三年这两种来源的新任教师分别占比16.9%、36.3%;东莞分别占比19.4%、26.9%;珠海市斗门区分别占比25.4%、46.2%。
影响我省教师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范生生源质量下降。当前,我省师范院校招生形式单一,师范生源质量不保证。师范院校没有特殊的招生政策,全省以普招(统招)为主,以高考笔试成绩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参评因素,这样不利于招收到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就读教师教育专业。再从高考录取情况看,师范院校除了华南师范大学是第一批招生,且位于省会城市,生源质量得到保证外,其余的都是二本招生。在同批次的录取院校中,师范院校并不具备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处于非中心城市的师范院校,造成生源质量不保证。好苗才能出好才,生源质量普遍下滑,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的质量。
2、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体系构建滞后
当前基础教育对高素质高学历教师需求日益增长。2001年广东省政府决定撤销中师,逐步完成由旧三级“中师、师专、本科”向新三级“师专、本科、研究生”过渡,但是新三级体系中,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体系发展滞后,而当前中小学校招聘研究生比例不断提升。如珠海市教育局直属中学(含中职学校),近三年招聘新教师中,硕士生占比已达到60.5%。但是,目前我省只有华南师范大学实行了教师教育“4+2”培养模式(即4年本科的学科基础理论学习加2年教育学硕士专业训练),培养硕士层次的中学教师,而且招生规模小(每年30人),远远不能满足我省中小学校对高素质高学历教师的需求。
3、教师培养总体过剩但农村小学教师素质不高与补充困难
近三年我省师范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的比例较低,本科院校除了华南师范大学达90%,其余4所以师范学院命名的学校平均只有56%。专科的则更低,如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近三年师范生从事教师工作比率只有32.6%。我省师范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的比例偏低,除了因为前面说的竞争力不足外,还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教师职业特别是农村教师吸引力不大,师范生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在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体制下,师范毕业生多不愿意也不安心到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教学点从教。伴随师范毕业生过剩的同时,则农村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素质不高与补充困难的问题。这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从而严重制约了我省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建设南方教育高地目标的实现。
建议:
由上分析,我省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全面满足我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必须高瞻远瞩地创新发展中小学教师培养体系。教师培养不能完全市场化,要有计划地面向教育市场,要探讨市场经济就业体制下师范生招生、培养、就业协同的新机制。广东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要面向实际,创新教师培养体系。人人争着去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需求通过市场化和高端培养来解决,大家不愿意去的落后地区的教师需求则需要通过“计划”来培养,即实行定向培养试点改革。具体建议如下:
1、探索师范生招生录取的新机制新方式,提高生源质量
招生是教师培养的入口环节,生源质量是决定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创新教师培养体系,首先要探索师范生招生录取的新机制新方式,保证生源质量。如给予师范院校灵活的招生机制与形式,可以采用独立招生、定向招生、联合招生、提前录取等办法,吸引优秀生源报考教师教育专业;探索“笔试+面试”招录方式,入学后实行二次甚至三次选拔,考察学生的沟通能力、为师的意愿以及教师职业愿景规划等,以真正挑选出志教、乐教、适教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培养,提升新任教师的质量。
2、扩大“4+2”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培养规模与学校数量
“4+2” 模式可以使那些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又具有较高学业水平和教师潜质的学生,在经过4年完整的专业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后,再经过2年以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学习,成为兼有较高科学素养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师资。我省需要扩大这种层次的教师培养规模与学校数量,快速发展新三级教师教育体系,以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建议对没有硕士点的本科师范院校,可与本省有硕士点的本科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申办“4+2”教师培养模式。
3、探索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试点改革
在落后地区,可以试行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三方协同,改革推进招生、就业环节。即走当年中师生“三包”的“计划”培养路子,招生、培养、就业三方协同,实行定向培养试点改革。如在省本级教育经费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对培养对象减免学杂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试点由各地方教育局申报,报省教育厅审定,省教育厅将计划定向安排到培养学校和地方;由地方教育局组织本地区志愿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品行良好、成绩优秀、身心健康的中学应届毕业生报名,培养学校与地方教育局共同组织面试,确定预录名单;预录学生与培养学校和地方教育局正式签订培养和服务协议后,报省教育厅审批录取;学生毕业后,由地方教育局按照协议安排到乡镇以下小学任教。这样可以保证农村小学教师的补给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