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2016年省“两会” > 盟员提案建议

徐宗玲委员:关于大力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职能的建议

时间 : 2016/02/04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通过社会组织实现公共服务职能转移,是推进国家和社会的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多年来,粤东西北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后于珠三角地区。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振兴粤东西北的发展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省委、省政府把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作为关系广东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大力推进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是实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目前,从区域分布看,粤东西北地区的社会组织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承接公益慈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领域的公共服务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一、管理体制的障碍。目前,在粤东西北地区阻碍社会组织发展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特别是一些地区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门槛过高,导致一些民间专业化的服务性组织,由于起点低,启动资金少,要找到业务主管单位,在民政部门注册非常难,只能勉强在工商部门注册或者不注册;但因为缺乏政府支持,生存状况堪忧。

    二、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状况弱于珠三角地区,政府主要精力仍在经济增长上,导致投入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极少,加上制度不完善,这种局面不能有效引导民间资金支持专业公共服务,致使绝大多数人对公共服务的认识停留在传统社会救助的层面,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和行为尚未形成。

    三、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数量非常有限。以粤东汕头市为例,截至2014年底,汕头市的社会组织超过4000家,但其中过半都是备案的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共计220个,占社会组织总数不到十分之一,且发挥作用和领域集中在传统的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而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领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几乎没有。粤东区域的其他几个城市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四、专业人才缺乏。粤东西北地区社会组织普遍缺乏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个别慈善组织连专职人员都没有,开展活动时才临时拼凑人员。全省注册社工超过32000人,潮汕四地共有注册社工大约1000人,其中汕头640人,潮州甚至不足100人,且大部分注册社工未在社会组织服务。

    针对粤东西北各地社会组织能力弱的情况,建议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制定我省社会领域发展规划,并对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

    1、应允许、鼓励粤东西北的民政部门进一步研究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改进社会组织登记办法,简化程序,放宽准入限制,降低登记门槛,推动“1元注册”等政策的落地,鼓励高校社团、民间志愿服务机构的便捷注册,促进社团、协会等机构从面向会员服务转型为公共服务领域,打破身份障碍,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2、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政府将社会组织发展及承接公共服务的比例纳入各级社会建设发展规划,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的工作办法,规范职能转移和职能承接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和第三方参与制度,强化对社会组织承接职能的监管。

    二、加大资金、资源和技术扶持社会组织的力度。

    1、参照现在珠三角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在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粤东西北地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并推动粤东西北各地政府配套。

    2、引导民间资本购买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对于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应允许其有社会投资回报。

    3、加大对各地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投入及孵化基地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应共享珠三角地区关于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经验给粤东西北地区,完善各地孵化基地的进入机制,及提供注册登记、办公场地、机构建设、项目扶持和专业督导等方面的支持措施,吸引新机构、有活力的机构入驻,同时要完善孵化基地的社会组织退出机制,确保良性运转。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1、制定粤东西北地区社会组织管理、公共服务等专业人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本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的方式实现数量和质量上的突破。

    2、参照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者薪酬指导的模式,建立本地社工行业薪酬指导价,吸引各类人才参与公共服务。

    3、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科研和教育功能,大量培养本地人才并培养市民的公共服务意识,提高市民的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