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民盟湛江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盟员,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在助推湛江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重大改革举措的落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履职成果。
凝聚共识 思想建设不断深化
盟市委坚持把学习贯彻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民盟中央和省委重要会议、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政治和理论学习,积极参加盟省委、中共湛江市委统战部举办的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主动学习,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把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专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重温多党合作历史,加强对盟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巩固政治交接成果。围绕新时代对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事业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夯实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通过召开座谈会、开辟纪念专栏、开展系列征文活动等方式,宣传和弘扬民盟精神,引导广大盟员自觉传承民盟的优良传统,利用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报道,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扩大了民盟的社会影响。
服务大局 建言履职实效显著
湛江民盟各级组织和盟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政治热情,围绕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中心工作,积极开展调研工作,通过中共湛江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统战部等组织举办的座谈会、通报会等形式,就湛江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开放、党派合作等问题交换意见,履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为湛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才智和力量。据统计,1979年以来湛江民盟组织向各级政协、人大提出提案、议案、建议逾2300件,历年在市县政协的提案数量和质量都名列前茅,连年获评市政协优秀提案,对湛江的建设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007年,随着广钢环保迁建湛江和中科炼化一体化等大型项目纷纷落户东海岛,湛江成为广东和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盟市委紧跟形势,带领盟员在南海区域深入调研,对广东、广西、海南和北部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时任民盟湛江市委主委朱坚真牵头完成的《关于国家级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新区选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先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家商务部、国家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采纳,并被国务院正式批准。该成果2007年获广东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咨询报告类三等奖。
同年,盟市委携手民盟阳江市委、广东海洋大学共同承办了民盟沿海省市发展海洋经济(广东)研讨会。来自国家相关部委、海洋渔业部门和沿海11个省、直辖市和部分沿海城市的民盟组织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130多人就远洋运输、海洋规划和海域安全议题进行共同交流和探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探讨。这次研讨会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准的学术交流盛会。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使湛江民盟获益良多,为今后的参政议政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立足教育,发挥优势。民盟是以教育为主界别的参政党,为充分发挥民盟品牌特色和优势,盟市委紧扣湛江市教育发展主题主线,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开展调研考察活动。2009年,中共湛江市委、市政府根据盟市委提交的调研报告《建立校地合作机制 共谋湛江科学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强与在湛省属高校合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该文件的出台为整合校地资源,促进校地共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11年,盟市委申报的《关于加强粤西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被盟省委正式批准立项,开创了广东省民盟所有地级市委员会向盟省委申报课题被正式批准立项的先河。2014年,参与开展了民盟省委与民盟中央合作调研课题“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优化”,以及省各民主党派联合调研课题“抓住国家实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契机,加强区域性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的前期调研工作,为盟中央调研和盟省委的调研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同年,蒋金晖教授撰写的论文《免费后中职教育办学经费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入选民盟中央教育论坛大会发言,并获优秀论文奖。民盟湛江市委持之以恒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心民生,仗义执言。在参政议政过程中,湛江民盟涌现出一批代表人物。例如被社会各界誉为“议案大王”、“民意之星”的盟员王泽华(原民盟湛江市委第九至十一届副主任委员),在担任广东省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期间仗义执言、为民请命,提出大量关系社情民生的优秀建议案,如《关于降低农村电价》、《解决鹤地水库移民问题》等,他的询问案每次都引起省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影响。前民盟中央委员、前盟市委主任委员朱坚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经常深入工厂、城镇、农村等调研,了解基层情况。他的大量具有全局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科研成果,被民盟组织以党派和政协提案形式给各级党委政府建言,受到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重视并采纳。他撰写的《对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延伸工业区选址的建议》先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家商务部、国家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采纳,并于2006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他代表盟市委在政协大会上所作的发言和提案,成为各家媒体追踪报道的焦点,连年被评为优秀提案,对湛江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才荟萃 组织发展健康有序
自1979年恢复活动以来,湛江民盟遵照民盟章程“以大中城市为主、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以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为主”的精神,积极做好组织发展工作。从1980年春至2018年6月,湛江民盟接管了吴川、雷州、廉江、遂溪地方组织并成立县(市)委会,成立了霞山、赤坎2个基层委员会和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医科大学3个总支。盟员人数从1979年的108人发展到现在的1611人,主要分布在文化、教育、科技界,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有1363人,占成员总数的85%。广大盟员立足本职工作,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成为重要的业务骨干力量和党组织的可靠助手,受到所在单位党组织和群众的充分肯定。与时代共成长的民盟组织已经成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在固本强基的主战场还是在抵御台风、抗击“非典”的最前线都经常看到盟员的身影,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如2003年初抗非典的斗争中,盟员莫凡、黄叔恺等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第一线。莫凡被评为全省抗击非典功臣并记三等功。
湛江盟员中的专家、学者在学术上的贡献更是广受赞誉,得到社会的尊重。被称为“中国现代珍珠之父”的熊大仁,刻苦研究,不断探索,指导我国现代海水有核珍珠人工培育首获成功,突破淡水无核珍珠养殖的技术难关,缩短珍珠养殖周期研究获得成功,为重振我国珍珠养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我国人工珍珠养殖史的新篇章;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李伟新,在藻类学研究领域具有系统的、深厚的造诣,与助手经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发现了40多个海藻新种和2个新属,完成编写《中国海藻志》,对海藻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聘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和国家科委发明奖、委员会特邀审查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颁给“为中国农业技术做出特殊贡献证书”,1999年获得《东方之子》奖牌;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教授朱坚真(民盟湛江市委第十三、十四届主委),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成绩斐然,为湛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其2002年在广东海洋大学率先开设《海洋经济学》课,成为我国首开《海洋经济学》课程的大学,在长期的学术积累过程中,《海洋经济学》成为广东海洋大学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
盟市委现任主委熊春燕,多年扎根于教学第一线,全心投入湛江市教育事业,承担了多项湛江市重要教育科研任务,发表论文40余篇,编撰出版《烛光教影》、《城乡结合部良好德育环境的构建》等多部著作,为湛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017年执笔提案《关于推进湛江市工业园区建设的建议》被列为市政协重点提案,由时任中共湛江市委书记重点督办;现任专职副主委朱罡,带领全体机关干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盟市委多次被盟中央、盟省委评为先进集体,2014年初盟市委前主委辞职,盟省委正式发文委托朱罡主持盟市委工作,成功把控住工作局面,实现了特殊时期的顺利过渡,他积极参政议政,围绕湛江发展提出多篇有影响力的提案议案,被评为“2015年度湛江市人大代表活动积极分子”;现任副主委、广东医科大学副校长丁元林,以扎实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工作业绩获得湛江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光荣称号,被列入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现任副主委、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颜战克,恪尽职守,秉公执法,为湛江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现任副主委、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安立龙,潜心教研工作,针对我省粤东西北的教育短板问题,撰写提案《关于加强粤东西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被民盟广东省委采用作为2018年集体提案提交省政协。
服务社会 为湛江发展添彩助力
根据民盟的界别特色和“关注民生、做好事、做实事”的传统,湛江民盟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除了每年积极响应广东“6·30”扶贫济困日活动号召,以社会办学、兴教支农、送医送药、捐款捐物等形式,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根据我市特点多渠道开展“三胞”联谊工作,热情接待回乡探亲观光的海外和港澳台的亲友,积极配合政府做好争取侨心的工作,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而努力工作。如鼓励支持有“三胞”关系的盟员为家乡经济建设穿针引线,做好海外亲友的联谊工作。组织盟员归侨、侨眷座谈会,学习相关文件,并组织考察参观坡头区学校、工厂的活动,鼓励盟员亲友在湛江办厂置业。此外,各盟组织还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开展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对口联系和特邀特约“七员”工作。心系民生、为社会服务的种种措施,赢得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信赖,同时,也使广大盟员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国情,充实了参政议政的内容。
倾心办学,燃亮烛光。盟市委创办的育才业余学校、献力补习学校、北京函授大学湛江辅导站,以及协办的湛江老年大学等,为数千名职工干部、青年学生作补习辅导,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上世纪80年代,盟市委响应中共湛江市委大力发展湛江“两水一牧”的号召,举办淡水珍珠养殖培训班,为江苏、陕西、四川、湖南、山东等地培养大批水产骨干人才。民盟吴川市委创办同舟中学、民盟廉江市委创办罗州中学,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初高中合格毕业生。近年来,湛江民盟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就人民群众亟需解决的问题展开社会服务活动,如针对时下部分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而开展的戒除网瘾宣传教育活动、为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情况而开展的“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等。2008年,盟市委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接收来自甘肃省的骨干教师进行交流培训,力争把广东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方法输送到西部地区。成果显著。民盟甘肃省委向民盟湛江市委赠送了“情系西部,点燃希望”纪念牌匾和证书。为推动“烛光行动”持续有效地开展,盟市委在全市有条件的学校推广。其中,多次组织教师深入到乡村教育薄弱的基层学校进行支教活动,采取“1+1”结队帮扶等形式,取得良好成果。广大盟员的辛勤工作和爱心奉献,获得盟省委的表彰。民盟湛江市委、民盟廉江市委分别被民盟广东省委评为“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先进集体;熊春燕、林济春、莫佐、阮晓晖等四位盟员被民盟广东省委评为“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先进个人。
扶贫援灾,固本强基。1999年,雷州遭遇严重干旱,盟市委协调组织民盟雷州、廉江市委调研雷州旱情,协助灾区干部群众开展抗旱保苗工作;2003年初,在抗非典的斗争中,号召工作在医卫战线上的广大盟员发挥学术专长,盟员莫凡、黄叔恺等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第一线,莫凡被评为全省抗击非典功臣并记三等功;2003~2008年间,配合全省开展的“固本强基”工程活动,组织盟员参加中共湛江市委统战部与市各民主党派联合组织的“三下乡”活动, 2004、2005年分别派出机关干部朱罡、梁成章及县市机关专职干部驻点;2007年湛江雷州突发洪水灾害、2015年湛江遭受强台风“彩虹”袭击等,机关干部投身救灾复产的“清痕”行动。每年积极响应广东“6·30”扶贫济困日活动号召,发出倡议书,号召盟员积极投身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医、助学等公益慈善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献爱心、济贫困”的传统美德。
开展“三下乡”活动,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盟市委积极投身助力县域经济。医疗方面,针对基层医疗存在情况,定期开展义诊、授课、培训等项目,帮助基层卫生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农业方面,针对农业技术需求,组织专家学者推广实用技术,推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7年,根据中共湛江市委统战部的工作安排,民盟湛江市委与九三学社湛江市委挂钩联系、对口支持帮扶雷州市。盟市委迅速制定工作方案,与雷州多部门协商,发挥湛江民盟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传统品牌优势,利用在医疗卫生、种植、渔业、畜牧等方面科技人才和文化教育优势,定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目前助力雷州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湛江民盟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考验,始终能和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围绕地方中心工作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在中共湛江市委和民盟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共湛江市委统战部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坚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服务的宗旨,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为湛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