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觉醒开启征程,奋斗成就伟业。改革开放四十年,在东莞这片土地上,是四十年的风云激荡,是汗与泪的交织,铁和火齐迸溅,光荣与梦想在高高地飞翔,汇就了我国劳动人民迈向繁荣富强之旅中华彩的一程。四十年风雨交响,时光流逝的无情涛声让人从忙碌中惊醒,脚下土地的真实质感让人摒弃虚妄,“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是叩击发展之门的重重音符,“改革”则是它响遏行云的高潮。
都说东莞这座城市有着矛盾的魅力,低调务实,然目光敏锐,过去屡创奇迹;其实东莞的血液里流淌的还有仰望星空的豪迈情怀,敢为人先,不屈不挠,故未来可期。
蝶变:“世界工厂”到“智造之都”
地处广东省南部,盘伏珠江口东岸,四周毗邻广深惠,地理位置优越的东莞,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先行地区之一。而在改革开放以前,东莞逾八成的劳动力都在从事农业生产,彼时还只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小县城。
1978年12月,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其焦点不在东莞,经济特区也不是东莞。但早在1978年6月,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就已建立,短短三个月,就创造了60多万元港币外汇。此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东莞以加工贸易促使经济一路腾飞,80年代便与南海、顺德、中山并称广东四小虎,后以“世界工厂”响誉国内外。2007年的《纽约时报》,向世界展示了东莞的骄人面貌:全国1/5的服装东莞造,全世界1/10的运动鞋东莞造,1/5的电脑东莞造……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极具特色的“东莞制造”发展模式为广东省改革开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那近三十年的光景中,东莞如同一个处在巅峰时刻的巨人,每一帧每一像都是历史性的,持续多年的GDP高速增长,教育、民生工程渐显成效,数百万务工人员纷涌潮至。也是在那期间,各民主党派市委会相继成立,并积极投入到多党合作事业中。民盟东莞市委会自1991年成立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东莞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期间不管是关于建设虎门国际港口的调研,还是协助我省开展台资台商在莞发展情况及趋势的研究,都完成出色,对省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原材料、劳动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以“三来一补”低成本制造业取胜的东莞企业开始丧失优势,且短板渐露:粗放式、外资主导、高度依赖外来技术。不少企业举步维艰,纷纷转移,甚至倒闭,工人四散。2008年,东莞过去以年均18%高速增长的GDP首次下滑。由于与世界制造链接轨甚密,时评直接道出:东莞制造业衰退折射中国经济转型阵痛。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东莞的发展是因为抓住了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好机遇,让八成的农业生产力全然转变并创造了瞩目的成绩,是顺势而成就英雄,那么时势也摆出了难题:东莞又面临与改革开放以前相同的数字,八成的经济增长主动力都来源于加工贸易,其中的四成还是加工贸易净出口额。这一次,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自主创新成为东莞主动的、迫切的需求,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注定爆发。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东莞在转型升级中再次展现了敢为人先和不屈不挠的改革精神,市委、市政府迅速以创新驱动举旗定向,广纳各方建言,寻求突破路径。民盟东莞市委会多次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调研,2009年,提出《关于东莞科技与金融结合对策的建议》,盟内经济界专家撰写《关于加快东莞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议》等提案,此后几年紧接着提出《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和《关于发展创新产业集群的建议》,分析和建议直指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配套三个重要层面。2012年,东莞提出连续5年拿出50亿元支持企业发展,面向的正是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科研创新项目和人才的引入。2013年,民盟东莞市委会继续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认为东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累积了深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链优势,发展社会制造产业总体呈现出推广应用有基础、创新服务有潜力、跨越发展有优势等态势,于是大胆地率先提出《关于发展3D打印技术,提升我市制造业竞争力的建议》和《关于加速推进大数据战略,建设智慧东莞的建议》,媒体争相报道。同年,“3D打印”被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继而写入“东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为创新驱动添了一把火,更让东莞火了一把。
此后,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东莞从“制造”走向“智造”的思路越发清晰,越来越多企业升级为智能工厂,实施“机器换人”。民盟东莞市委会又接连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东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议》和《关于东莞市积极主动对接广东自贸区的对策建议》,受到高度重视。连续数年的市领导与各民主党派暑期座谈会上,民盟都围绕东莞创新驱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重要举措提出有用建议。2017年东莞市委还创新模式,由市委统战部牵头开展民主党派联合大调研,提交了与“倍增计划”相呼应的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突围发展的调研报告,务求让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关怀覆盖各个领域和不同规模的在莞企业,以推动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民盟东莞市委会在调研中承担了“人才”子课题的牵头任务,深刻剖析了目前东莞的人才储备和引进情况,为更好地服务于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提出有用建议。以此为基础,2018年,民盟东莞市委会进一步指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对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组织盟内高教界的力量,从政策角度研究如何进一步改善东莞引才育才环境。每一年的暑期座谈会,市委与各民主党派真诚交流,共商发展,一幕幕多党合作的剪影,何尝不是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真实写照?
在全国产业转型的前沿,“东莞模式”又一次具备了无可替代的样本意义。借《环球时报》英文版“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系列文章《东莞升级到智能工厂 制造业实力仍在增强》中的话概况:“东莞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为智能制造基地,重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和供应链,传统产业工人也逐渐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身技能,成为有关技术的专家,还创业建造自己的品牌……”在改革的阵痛中涅槃,又恰逢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到来,如今的东莞,正在向创新型一线城市全力挺进。
博弈:“工业速度”与“人文温度”
港口、河涌、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鳞次栉比的厂房,傲然耸立的现代写字楼,车流不息的东莞大道。从黄旗山顶挥洒而下的晨曦中,有老人闲情散踱,有学生快步向学,也有青年站台静待。这些日常的画面,看似波澜不惊,但对于那些见证着东莞从一个普通的农业县到现代智能制造之都的亲历者而言,40年沧海桑田,如今的一瞬也似望穿永恒般铭心。
作为参政党,民盟东莞市委会始终保持本真和本色,同心协力推动东莞经济发展,也始终关注经济发展背后,承载着这一切的土地,和在这方土地上奋斗的人们。
地处珠江入海口,辖区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交通便利,优越的水资源环境使东莞得以在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吸引投资,实现崛起。依托港口、河流、水库、湖泊,大量的工厂拔地而起。但因为早期缺少规划和统筹,产业布局不合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大量密集分布,多数镇区的排水系统基本为雨污合流,基本没有污水管道,形成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无序排放,一些高污染的比如电镀厂之类的小微企,违法排污,对环境尤其是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彼时的东莞,处处是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烟尘弥漫的切割车间、烟囱高耸的制造企业、黑如墨汁的河涌污水……而“先污染,后治理”却仿佛已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共识。
民盟东莞市委会首先将目光对准了当时让众多市民烦扰的“运河黑臭”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反复调研,2000年通过市长会见政协委员座谈会提出治理运河的四点建议:一必须真抓实干,不能左顾右盼;二必须从上游、从源头抓起;三大幅度削减生活污染和养殖污染;四大力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步伐,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污水治理产业化模式。此后市委、市政府治污的措施和思路基本与这四点建议相吻合,民盟的建言取得了实在的效果;2001年开始,民盟东莞市委会进一步就水污染问题提出《关于在东深引水工作和运河实施污染治理应急工程的建议》《治污需要认识到位、措施落实和机制创新》《关于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的建议》等建议,助推东莞水质净化工程建设,提出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规范提高污水处理标准,使治污实现产业化有了保证。至2011年,东莞有33座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基本实现全市城乡污水处理全覆盖,污水处理覆盖面走在全国前列,世界工厂背后的水污染劣势及时刹停。随着转型升级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东莞要走城市化与生态化同步发展道路,势必要团结多方的力量,打一场持久的环保攻坚战。民盟东莞市委会持之以恒地为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鼓与呼,在加大水源保护力度,确保供水安全以及建设东莞市水生态文明长效管理机制方面提出了独到的建议。并以东莞为研究基点,在省的层面提出《加快推进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及《推进我省环境与健康的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建设》的建议,后者更被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助力提升全省环境与健康工作能力建设。
面对日渐凸显的污染问题,市政府也愈加意识到建设生态城市的紧迫性,在致力于治污和水生态建设的同时,启动规划生态控制线编制工作,运用“反规划”理念,对不建设区域进行控制,出台了《东莞市域生态控制线规划》《东莞市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全力打造“三轴、四廊、三区、多节点串联”的生态景观格局,划定了占全市土地面积44.7%的市域生态线范围,全部林地纳入生态控制线范畴。而对于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禁止开发区,东莞则实施强制性保护。时至今日,14个森林公园、14个湿地公园、1287处休闲游憩绿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7.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3平方米……“从“水乡片”到“山区片”,从湿地公园到森林公园,从城区街心到乡村居所,碧水青山,满目苍翠。
青山绿水在,尚需安居乐业存,才能人心所依。快速发展期的东莞,一方面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带动着GDP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外来务工潮给城市带来的冲击。本地和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社会问题、治安问题层出不穷,以郑小琼等人为代表掀起的“打工文学”更是深刻地道尽了“世界工厂”里的人情冷暖,以及在经济快速增长下,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对于人性的深层次思考和对社会良性发展的美好期盼。在这期间,外界看到的是东莞的高速发展,看不到的是它顶着巨大的人口管理压力负重前行。市委、市政府始终心系劳动群众,民盟东莞市委会忧其所忧,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了解社情,反映民意,多年来,一直在教育、劳动者权益保障和社会管理方面倾注心血,集中盟员的智慧参政议政。在社会治安问题突出期间,立足人文关怀而非硬性治理,提出根治治安关键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分别在出租屋管理市场化与产业化发展、打击企业欠薪逃逸、非莞籍人员随迁子女纳入社保范围、改善医疗体系、户籍制度改革和人才入户等方面尽力保障劳动者权益,推动了东莞民生工程的建设。在东莞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民盟东莞市委会更是充分发挥主界别优势,结合东莞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呼吁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公平共享;深入调研推动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等。此后,民盟东莞市委会还把参政议政的关注点延伸至社会服务工作,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莞盟助学行、环保行、健康行、普法行系列活动,已惠及省市内外近千名贫困学生和众多市民,2016年民盟东莞市委会获民盟中央表彰为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在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东莞也尝试着从另一个侧面,释放出这个城市的活力和温度,展现其有别于黑白灰工业风的生动颜色,为改革真正赋予春风的能量,温暖随行。(张育涛 蔡子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