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标准化服务业是指开展标准信息服务、标准研发服务、标准培训与解读服务、标准实施咨询服务、标准评价认证服务等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标准化服务业,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对于广东省贯彻落实“标准化+”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省标准化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标准化服务业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我省针对标准化服务业发展、培育和壮大标准化服务机构的鼓励性政策措施等较缺乏,投入也不够,省财政没有专门针对标准化服务机构的专项资金。此外,由于标准化服务业属第三产业,涉及领域较宽,行业主管多,相关审批还不明确,管理边界模糊。据了解,目前全省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标准事务所获批成立。
2、标准化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服务于政府公共服务、行政管理的人员与服务于产业发展的人员是一批人,多注重承接政府服务,对市场和产业发展研究少;二是标准化服务业涉及面广、国际化要求高,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育难,而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大且收入不高,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加上相关培训少,造成从业人员专业服务能力不足、高水平人才缺乏;三是目前省内仅有广东理工学院开设了标准化本科专业教育,专业人才缺口大。
3、标准化服务机构市场化、专业化程度有待加强
标准化科研院所是发展标准化服务业的主力军之一,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许多标准化科研院所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公益定位与标准化服务业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存在矛盾。此外,标准化服务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大量的硬件投入,一些有意加入的专业咨询机构,在短期内专业服务能力不足,加上资金投入压力大,也影响了其积极性。
4、标准化服务供需对接不畅,市场有待引导
标准化的专业性较强、经济效益难以很快体现,加上我省尚未有成套的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导致部分企事业单位对标准化工作存在观望,标准化服务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激发。此外,标准化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企业需要标准化服务时,找不到相应机构;反之,标准化服务机构有时也找不到服务对象。
建议:
1、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对标准化服务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及时研究修订《广东省标准化条例》、《广东省(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办法》、《广东省联盟(团体)标准化管理办法》和《广东省地方标准公开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标准化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产业规划、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文件;放宽标准化服务业市场准入机制,推动各地级市因地制宜出台扶持政策;加快形成全省范围的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加大标准化工作激励力度。
加大对标准化服务的投入,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建立专门的经费支出渠道,明确不同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试点项目的支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充分运用财政后补助和间接投入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标准化工作投入,提升标准化服务需求。
2、加强人才培养,为标准化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一是加强标准化专业学位教育。推动高校开设标准化专业及课程,建设标准化服务人才培育基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二是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推动企事业单位设置标准化孵化基地,联合行业协会构建标准化协同育人平台、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实用人才;三是由质监部门牵头,联合行业协会开展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四是加强标准化服务团队和高端国际标准化人才引进,培育标准化服务专家团队。
3、强化平台建设,重点打造标准化服务业集聚区
建议省市合作建设“国家标准化服务业集聚区”(下简称“集聚区”)。重点引进领军企业和行业组织入驻,建设统一的标准数据库,打造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收集、挖掘和分析国内外标准化成果、标准需求、行业动态等,整合、集成创新资源和成果,推进标准化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推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资源深度融合,实现标准化“一站式”服务,为各方提供全方位的标准孵化服务,推动标准化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建议集聚区设在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核心城市佛山市,加快推动我省制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及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支持集聚区内各类服务主体围绕企业需求,提供全要素、全链条、全过程的标准化服务,加快创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化,提升标准对制造业的整体支撑作用。
4、推动产业联动,提升标准化服务业市场化、专业化水平
大力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第三方机构。建议省市主管部门推出一批标准化服务业试点示范机构,推进公益性标准化研究机构转型,支持各类标准化研究机构、咨询公司等设立独立的标准事务所,丰富业务类型;开展试点单位的经验总结和推广,培育标准化服务品牌。实施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鼓励标准化服务业开拓国际市场。
以产业需求拓展标准化服务市场。支持行业协会加强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开展行业标准研制,形成应用示范推广;鼓励支柱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通过规划产业标准体系和技术标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标准化,以标准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