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年轻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日趋严重,缺乏人才,益发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已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如果能够引导退休人才进入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不仅可以开辟老龄化社会全新的乡村养老模式,而且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解决当前乡村振兴人才不足的一条捷径。
据省社保局统计,截至2018年11月,广东省已纳入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约为612万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中,70岁以下的低龄退休人员占总数的57.2%,拥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人才就近20.5万人。这些退休人员具有政治成熟、经验丰富、人才培养成本低等独特优势,是服务乡村宝贵的人才资源。当前,阻碍退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有:
1、无组织。目前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老年人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老人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而对“老有所为”重视不够。因为没有专门机构或社团的号召、组织、引领或协调,退休人才“报国无门”,极大影响了退休人才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
2、缺信息。多数退休人才来自与乡村无关或关联不大的领域,无从得知乡村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求,难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匹配。
3、欠渠道。因为缺乏有效的乡村服务渠道牵线搭桥,大多数有服务乡村意愿的退休人才并没找到可以贡献才智的机会,大多数人只能空怀热情、望而兴叹。
4、忧安全。退休人才比年轻人才需要更好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与乡村基层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构成了矛盾。此外,退休后返聘人才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这些都构成了退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障碍。
5、观念旧。传统观念中,“退休”意味着回归家庭,颐养天年。如果继续工作,不仅本人需要承受周围人的异样眼光,子女后辈也会有压力。
建议:
1、加强对退休人才服务乡村工作的重视和指引
把退休人才服务乡村工作纳入全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中,研究出台广东省《退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指引》等政策文件,对退休人才服务乡村工作的管理部门、职责分工、组织实施、经费保障、权益维护等各方面给予明确规定,引导、规范全省退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形成政府主导、政策保障、多方参与、机制健全的退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2、疏通退休人才服务乡村的供需对接渠道
借助各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窗口,开辟退休人才服务乡村信息通道,汇集退休人才供应信息和政府、“三农”领域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政府相关部门在此集中发布退休人才服务乡村的政策信息及退休人才资源信息;用人单位通过该窗口招聘退休人才;退休人才通过该窗口面向农村市场求职、应聘。
3、搭建公共性退休人才服务乡村平台
地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搭建诸如顾问咨询、科技开发、人才培训、科普宣传、社会教育等活动的常设性平台,为退休人才深入乡村一线进行帮扶提供便利途径。同时,通过组织乡贤理事会等形式,动员本地退休乡贤发挥余热,积极组织和引导外地退休的本土籍优秀政经人才落叶归根,支持家乡建设。
4、探索建立退休人才服务乡村多元化模式
一是重点投入、统一招募高层次专业人才。积极推进《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和《广东省百名卫生首席专家下基层计划实施方案》的落实,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相关模式拓展到乡村建设所急需的农业科技、教育医疗、规划保护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上,由省政府统一招聘、统一调配、统一待遇。
二是根据实际灵活采取多种服务形式。在服务时限上,可实行全职驻点服务、项目短期服务、定期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在服务报酬上,可实行常规性有偿服务、志愿性义务服务和补助性半义务服务相结合的形式,并探索养老性置换服务模式,帮助退休人才在当地安家,长期服务。
三是建立退休人才团队驻村帮扶机制。对服务乡村的退休人才按其退休前所属单位或专业特长,以团队形式组织下乡;以乡镇为驻点,根据下辖各村的经济发展需要或基层管理需求派出相应团队进行针对性的帮扶。
5、建立和完善退休人才服务乡村权益保障机制
一是由政府引导设立并统一为退休人才购买服务乡村意外保险,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出台免费专项体检、交通和住房补贴等配套支持政策;二是完善退休人员服务乡村的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尽快推进退休人员异地就医门诊结算制度;三是省市财政对欠发达地区乡村聘用退休人才的成本支出给予一定费用补贴;四是省人社部门研究制订退休人才服务乡村的劳动合同模板,针对退休人才特点明确其服务乡村的责权利,加强规范和管理。
6、营造退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社会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制定并广泛宣传退休人才服务乡村的政策、途径,倡导退休人才服务乡村的重要性,表彰奖励在乡村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典型,激发退休人才到乡村工作的热情,在退休人群中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营造退休人才服务乡村的积极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