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广东省作为我国会展业发展领先地区,在新时期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引领会展业创新升级,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下简称“大湾区”)保持世界会展第一湾区发展优势,促进广东会展业走向世界,以及广东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均具有重要意义。
会展制造业是为会展提供展台的设计、制造、运输和安装的专业化制造业部门,是会展产业链中负责创意呈现和会展实体化的基础部门,也是会展主办方的主要依托部门和基础合作伙伴。然而,长期以来广东的会展制造业未引起有关方面重视,总体上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在生产和发展上面临诸多问题。
1、“小、散、低”的现象比较突出
我省会展制造业以中小微型民营企业为主,主要散布在城乡结合部,处于低端化生存状态。珠三角有会展制造业企业约在3500家左右:广州约有2500家左右,其他地区约有1000家左右。其中,占地规模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较大规模企业有约20家,用工接近100人;占地规模在5000-10000平方米之间的企业约有100家,用工在50人左右;近97%的企业属于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占地规模只在2000平方米左右,用工约30人。
2、企业大多经营困难,在技术、环保和安全等方面投入少
大部分会展制造企业经营艰难,在发展中遇到诸多困难:一是在技术升级上投入不足,无法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也无力独立开展技术研发,导致会展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弱,产业升级滞后,难以支撑会展业智能化发展;二是在环保上投入少,企业因难以满足绿色环保的生产要求而被迫停产或搬迁,正常的经营和发展受阻;三是在安全生产方面保障不到位,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负面影响较大;四是人才培训投入少,人员流动性大,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3、企业国际信用水平不高,参与国际竞争力弱
会展制造业企业整体国际信用水平不高,在参与全球会展产业链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结汇难等难题,而为了能够更好地开拓国际会展市场,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迂回方式进行运作,使得运营成本增加,影响了国际竞争力。
建议:
针对会展制造业生产和发展难题,建议加快整合资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会展智能制造升级示范基地”(下简称“创新升级示范基地”),提供会展制造与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吸引大湾区内会展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入驻,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进会展制造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进而支撑大湾区会展产业的创新升级。
1、打造综合性生产基地,建设多样化支撑平台
集生产服务一体化的“创新升级示范基地”,主要从三方面建设:一要建设会展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绿色、环保、低碳、节能产品和智能化、模块化安装施工流程为核心,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技术平台,将工业4.0引入会展制造业,全面推进柔性生产方式和定制化生产模式,为基地内企业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二要配备高标准的会展制造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共享平台,对人力资源进行统一的投资、培训和使用;三要建设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物流运输、安装施工、材料回收和污染处理于一地。通过建设综合性会展制造业集聚区,从根本上解决质量、安全、环保、用工等难题,推动会展制造业走向集约环保、安全规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加强统筹和规划,创新运行与管理机制
由省发改委统筹领导,统一规划。将“创新升级示范基地”纳入大湾区整体规划中,集聚粤港澳资源,积极引入会展制造业上规模企业,给港澳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建议基地占地约2000亩,引进企业的总产值超过珠三角地区会展制造业产值一半以上,选址在制造业产业链较为完善的东莞市,利用其处于深港、广州之间的地缘优势,幅射大湾区,服务“一带一路”。
“创新升级示范基地”集聚研发、生产、工程、服务等会展制造产业链上及配套的各方面企业,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应加强多部门间的协调,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借鉴其他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创新升级示范基地”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支持和促进基地企业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
3、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引导企业利用大湾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加强技术合作,联合攻关,提升会展制造产业技术水平。二是引导和督促企业注重安全生产及环保要求,践行绿色会展理念,研发和生产安全、节能的材料,在生产、设计、施工等各环节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三是推动会展产业链与“创新升级示范基地”建设联动,通过生产方式的创新,形成新产品研发、生产到新产品应用的全过程同步实施态势,将会展制造业升级带来的效率提升扩散到整个会展产业链,促进会展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政府应加大投入,争取将“创新升级示范基地”打造成全国会展业标准化建设样板,通过标准化建设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抢占产业制高点,增强企业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信用水平,让会展制造业企业更好地参与到全球会展产业链发展中,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