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12日上午在广州开幕。如何助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成为各大民主党派委员热议的话题,民盟、致公党、民进、民建四个党派共同提议,广东举全省之力支持深圳积极申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多份提案指出,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城市和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是深圳的最大优势,也是广东全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最佳着力点。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局势下,深圳的创新短板也愈加凸显。
民建广东省委提案指出,省政府要为此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协同发展机制,对出台的新文件进行梳理,朝着有利于支持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方向融入相关的内容。各地市相关管理部门与深圳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出台各类政策及细则时既有标杆学习借鉴又能充分考虑深度融入先行区建设的需要。深圳要促进优势领域发展壮大并成为支柱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持续发力。
深圳缺乏原创科技成果
民盟广东省委指出,深圳核心技术高度依赖进口。原创性技术成果欠缺,基础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90%以上的装备制造产业关键零部件和90%以上的电子信息产业芯片依赖进口。在神经技术、再生医学、自动化建筑、智能公共安全、AI芯片、大规模仿真等颠覆性技术领域缺乏核心技术。
缺少支撑力强的重大科研平台。深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仅有110家,而北京超过300家,上海146家,广州289家。中科院在全国的117个研究所,全国已建成及规划建设中的38个大科学装置,无一设在深圳。
顶尖人才和高端研发团队不足。深圳仅有全职院士41人,而北京有756人,上海172人。人工智能、材料基因组工程等科技前沿领域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有能力提供产业应用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研发团队极少。
国字号科学中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民进广东省委提案指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目前上海、合肥、北京三地已经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争取第四个席位,即在深圳与东莞、广州之间加快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该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平台和样本。
具体做法是依托珠三角已有的大科学装置集聚,包括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国家超级计算广州、深圳中心,深圳国家基因库、东莞散列中子源等,为粤港澳乃至全国提供重大原始创新和原始科技产出,是深圳申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区位而言,深圳的光明科学城和华为在东莞的松山湖科学城,彼此相距仅一山之隔,两地产业基础雄厚,具有先发先建设的条件。建成以后,将进一步提升大科学装置集群的集中度和显示度,着眼于中子谱仪、基因、深海、人工智能和类脑等前沿领域先发优势,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研发平台落户,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来粤开展科学研究。
加快实施大科学装置战略
民盟广东省委建议,以深圳为“主阵地”,积极申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核心启动区的选择上,建议从协同香港的角度出发,优先考虑深圳落马洲河套及周边地区;推动深圳加快实施大科学装置战略,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深海探测等领域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学科集群;推动深圳加强与中科院合作。从省的层面推动中科院在广东新设的研究所布局优先向深圳倾斜,特别是量子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鼓励中科院在深圳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拢大设施核心研发能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建设,实现从本科到研究生各阶段全面招生。
进一步推动深港创新合作区建设,支持深圳围绕主要创新要素,率先探索在深港创新合作区内接轨国际的准入开放和自由流动政策。将深圳及其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与国际接轨、汇聚国际顶级人才和资源的国际科创中心。
在深圳已具规模的鹏城实验室等4个省级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力量,支持深圳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领域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并积极争取承担国家战略性科研项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降低中美贸易摩擦对广东经济造成的影响。稳定日韩企业的供应链保障。通过国资入股、技术合作等方式,引进日韩关键供应链企业落户广东,形成完整产业生态。
建立数据特区
致公党广东省委提案同样指出,建议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支持深圳率先建立科学家合伙人制度,制定人力资源培育计划,放宽国籍、工作地等政策条件要求,鼓励国际化团队联合申请。
支持深圳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科学院,推进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对接科研创新管理体系,整合科研资源,搭建科研合作网络,协调统筹科研经费投入。
建议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数据中心”建设,支持深圳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数据汇聚中枢。支持深圳加快完善数据立法,重点突破实验数据与科研数据的数据产权与隐私保护机制。
探索建立数据特区,依托河套和前海地区建设数据自由港,以两地为平台落地实践数字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建议借鉴基础设施建设中的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保障科学投入,以该形式在深圳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商报驻穗记者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