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聚焦2021两会 > 2021年广东省人大、政协会议 > 代表委员之声

白云龙代表 :正视网瘾干预,建议将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纳入立法规划

时间 : 2021/01/27 来源 : 广州日报 字体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对青少年群体渗透能力也在持续增强。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9.4亿,其中19岁以下网民占18.3%,为1.72亿人。而以职业划分,学生占比最多,达23.7%,有近2.23亿网民在学生阶段。面对如此巨大的青少年网民,正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干预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陶育实验学校校长白云龙认为,目前全省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干预存在不足之处。

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未颁布保护青少年网络权益的专门法律法规,涉及保护青少年网络权益的内容大多散落于相关法律法规之中。且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缺乏对相关主体违法的具体罚则,操作性不强,震慑力不足。2020年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法律层面空白,但“网络保护”专章仅有17条条文,对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的规范还不够全面细致,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干预没有明确规范。且该法适用范围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并未完全囊括35岁以下青少年群体。

协调机制不完善。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干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文旅、教育、网信、公安、民政、卫健、市场监管局、工青妇等单位,需要群策群力才能奏效。但由于目前尚未建立青少年网瘾防治部门协调机制,导致牵头单位、相关部门职责不清,实操上存在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现象,不利于形成部门合力。

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将青少年网络成瘾防治工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相关经费多来源于心理健康专项经费,而心理健康专项经费本身总量就小,且主要投入于硬件方面。投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技术攻关等软件方面较少,而专门在网络成瘾防治方面的投入则少之又少。

同时,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干预体系不健全。缺乏网络成瘾监测判定、受理处理一体化平台,缺乏网瘾治疗专门机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因此他建议,建议省人大将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纳入立法规划,出台省级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条例。建议建立由文旅部门牵头、由教育、网信、公安、民政、卫健、市场监管局、工青妇等单位为成员的各级青少年网络成瘾防治协调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部门工作联动、信息共享、线索移交、形势研判和应急反应工作机制制度,重点加强预防宣传、市场准入、内容审查、技术监管、个案干预、执法处罚等关键环节监管服务,形成部门工作合力。

建议财政部门将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干预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同时,打造青少年网络成瘾一体化预防干预体系。

打造网络成瘾监测界定、受理处理一站式平台。建议由卫健部门牵头出台省内青少年网瘾测量具体方法及标准。依托网信、公安及大型网络企业大数据,建立省级青少年网瘾预警监测机制,及时监测、筛查和干预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网瘾青少年。依托省12355、12320等青少年心理服务热线,搭建青少年网络成瘾受理处理、跟踪转介一站式平台,采用“一门受理、多门处置”模式,联动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专业网瘾咨询及治疗服务。

建立完善专门网瘾治疗机构。推动省委省政府牵头建设公立的省级网瘾矫治中心试点,并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在全省铺设市县两级公立网瘾矫治中心。鼓励并规范商业网瘾矫治机构,明确矫治机构准入标准及条件,并完善退出机制。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综合医院、精神/心理医院探索开设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疗专科,加强精卫医生关于网瘾治疗方面培训,为其开展青少年网瘾专题科研提供条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已设立心理学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加强网瘾防治二级学科专业建设,完善专本科、研究生教育和在职培训网瘾防治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网瘾防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课程,配备专职教师队伍,并在薪酬待遇、培养科研、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倾斜,确保网瘾防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稳定性。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