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聚焦2021两会 > 2021年广东省人大、政协会议 > 代表委员之声

吴有必委员:把振兴县域经济作为广东省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建议

时间 : 2021/01/25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摘要:

建议广东把县域经济振兴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重振“珠江水,广东粮(食品),岭南衣”等日用工业品的雄风;实施“千企回乡,万村创业工程”,形成村村有集体经济平台,镇镇有工业园;由深圳托管河源和汕尾市;国企新建的企业原则上应在欠发达地区开办;广州、深圳的烟草工业产能转移至梅州和韶关市。

 

案由:

2020年12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华夏时报》共同发布《中国县城经济发展报告(2020)》。2020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分布在17省(市),苏浙鲁三省百强县(市)数目合计57席。而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居然没有一席之地。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赵银涛在《广东典型欠发达小城镇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指出,在广东1117个小城镇中,符合欠发达定义的有786个,占总数的70.37%。欠发达小城镇的定义是人均GDP低于全国人均GDP75%的城镇,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二的广东本地人生活水平低于全国75%。即使到了2019年,广东21个地市中只有7个地市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部都在外来人口集中的珠三角地区,三分之二的地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主要分布在本地人居住的粤东西北地区以及珠三角的江门和肇庆的山区县(市)。江苏最穷的宿迁市如果放在广东,其GDP也能排第10位。

珠三角只占全省约10%的国土,10%地方的现代化不是现代化。少数人的富裕不是共同富裕。因此广东上上下下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尤其是以粤东西北的县城经济振兴为中心,作为各级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议:

    1.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议在全省掀起振兴县域经济的大讨论,对照先进找差距,自揭家丑,形成建设重心下沉的共识,出台《广东省关于振兴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增强全省各级振兴县域经济的紧迫感、责任感。

2.广东省委省政府要形成跳出珠三角发展珠三角的理念。当前,珠三角的发展已经形成三个难以为继:交通难以为继,拥堵成常态;土地难以为继,房价飞涨;环境难以为继,过度开发导致空气、水质、土地污染积重难返。要限制珠三角除山区县(区)的用地指标,使其向旧厂区和旧城改造要土地,向单位面积要效益,向产业转型升级要质量。遏制珠三角对粤东西北地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虹吸效应,阻止马太效应恶性循环。

3.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规划粤东西北的产业政策。粤东西北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才基础薄弱,要把吃、喝、穿、用等日用品工业作为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是民生必需品,内需市场广阔,经济周期影响小,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和优惠政策制止珠三角传统工业“孔雀东南飞”,使之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形成“前店后厂”格局,重振八、九十年代“珠江水,广东粮(食品),岭南衣”的雄风。

4.要在广东县域掀起大办乡镇企业的高潮。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没有县域的工业化,就没有广东的现代化,超大城市一枝独秀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因此除少数规划为生态发展区的乡镇外,要在严格环保措施的前提下,镇镇兴办工业园,村村集中到镇办工业园办工业。

5.振兴乡村要以振兴乡村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合作经济为特色的集体经济为抓手,实施广东的“千企回乡,万村创业”工程,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东,统筹各级涉农资金作为资本金,努力争取各村的“能人”回乡创业,牵头打造村集体经济平台,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使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广东省出台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政策文件。

6.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圳的国土空间已经满足不了深圳的发展需要,建议请求中央创新行政管理,让深圳托管河源市、汕尾市,由深圳主导三市的发展规划、干部管理,将三市融合发展,同时由深圳负担向汕尾、河源两市的财政转移支付,以便广东省腾出财源支持其他粤东西北地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7.省属国有企业新投资创办的制造业企业原则上应在粤东西北地区开办。

8.将广州、深圳的烟草工业产能转移到欠发达的韶关市、梅州市,作为扶贫的一项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