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2024两会专题 > 视频新闻

【21财经】广东省政协委员张智勇: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破解人才供需不匹配困境

时间 : 2024/01/24 来源 : 21财经 字体

  在产学研各界,“创新驱动”已成为核心共识。截至目前,广东有效发明专利量已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但在科创动力源转化为产业助推器的过程中,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仍受制于人才短板,人才培养模式尚有待改变。

  广东两会期间,广东省政协委员、民盟中央青年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广州医科大学再生医学与3D打印转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智勇重点关注了科创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的问题。他认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相对传统,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不匹配,“可以通过推动产教融合,探索建立产教共同体,培养兼具科研、创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让高校培养的研究生等高端人才可以快速为企业和社会所用,实现降低企业招聘成本、促进成果转化的多赢局面。”

  人才培养亟待突破供需不匹配问题

  南方财经:在广州医科大学任教期间,你关注到了人才培养方面的哪些问题?

  张智勇:在学校任教期间,我带领科研团队致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2020年,我们长期从事的干细胞规模化扩增技术及其临床转化工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获得较高的学术认可后,我们也致力于加速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实际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问题。如何推动成果转化、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是近两年我一直在深度思考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我发现,目前高校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硕士、博士研究生)还是基本遵循较为传统的模式,主要培养技能点主要聚焦于发论文、授课、从事基础研究;而目前企业更需要的则是能够把技术产业化落地成产品、能够帮公司冲破“卡脖子”困局的人。

  另外,学校里的创新大多是“长板效应”,即只要在某个技术点方面表现突出就可以,是“点”的创新;但公司产品创新往往要考虑“短板效应”,一个好产品研发往往是多个技术结合体,而且需要考虑量产、质控、供应链体系等,是一个系统的“面”的创新,两者间思维模式同能力配置存在很大差异。

  这就导致了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不匹配。一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去高校,就业面非常狭窄,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高端人才,或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从头培养。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无论如何深造,“青年就业难”的问题仍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我今年的提案重点关注产业人才的培养。

  南方财经:为破除人才供需不匹配的局面,需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张智勇:不久前,我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参加他们的年会活动,发现他们已经意识到,要把创业当做未来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也希望将创业、科研等能力培育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一批亟需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能帮助企业攻关技术、开发产品,提供硬核科技支撑,另一方面又具备“接地气”的创业技能,能通过创业为社会解决更多就业。

  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

  南方财经:为产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复合型人才,可探索怎样的创新培养模式?

  张智勇:我认为,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应该探索更多元化的模式,不要再把发表论文数量作为毕业指标,而应当尝试设立一些新方法、新考核。其中,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日前刚刚出炉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中就提及了这一点。

  最近,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司中科睿极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就在和我的母校厦门大学探索建立工程硕士联合培养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已逐渐转变过去“唯论文”的培养模式和考核指标。厦大会同中科睿极合作设置具体的产品研发课题,第一年在学校学习,第二到三年到企业做研发,让研究生在在校阶段深度走进企业参与到具体的产品研发中去。

  从学校角度来讲,这是产教融合,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强其技能实用性,这些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无缝”进入企业工作;而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产学研联合,一方面得到了来自学校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招聘和高端人才培养成本。特别是对于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这种合作能有效地帮助其招到合适人才。

  南方财经:广医再生医学与3D打印转化研究中心是在医院体系中,你对中心的定位是怎样的?

  张智勇:创立这一研究中心之初,我决定将其放在医院(广医三院)里面,就是希望中心能同临床建立起更密切的联动合作。所以,我对中心的第一个定位,就是推动前沿再生医学技术的临床转化。过去这几年,中心也在不断地践行这一使命,转化了一批技术,实实在在解决了临床上的一些难题,治疗了数千个病人。

  与此同时,我对中心的第二个定位是,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产业高端人才,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把高校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攻克“卡脖子”工程,助力经济增长。

  中心运作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中科睿极就是中心孵化出来的企业。自2021年疫情期间创立以来,我和团队通过推动前面提到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果转化,自主研发了 DASEA®生物智造平台,打破了国外在新一代细胞基因药物的关键制备技术及核心原材料的垄断,获得紫金港资本、招商蛇口、深圳天使母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多轮投资。

  目前,企业已荣获毕马威全球科技创新大赛中国赛区第二名,入选深圳高成长企业TOP100(第17名)、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创新企业50强等。

  (转载自《21财经》,作者:丁莉,视频柳润瑛 编辑:李振,喻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