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融合是建设大湾区宜居宜游宜业优质生活圈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民心相融实现“心联通”的基础。
以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为例,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合作,加强姊妹学校缔结工作,协同香港开展“公民科”内地考察项目,有效增强了港澳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在工作机制、合作形式、宣传手法、经费保障上仍有改进空间。对此,今年广东省两会上,民盟广东省委会提交了《关于加强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 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互通共融的建议》提案,希望为“一国两制”下的青少年互通互融提供前沿探索的思路。
该提案的执笔人、广州市英东中学校长、民()盟广东省委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国胜表示,建议完善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的工作机制,拓展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建议将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工作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支持项目,设立‘粤港澳中小学教育交流工作专班’,畅通省内跨部门协作机制,指导各市开展粤港澳教育交流工作。”
胡国胜认为,在拓展交流广度和深度上,可加强与香港、澳门沟通,扩大姊妹学校缔结范围,适当增加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与港澳学校缔结姊妹学校的形式及数量。“我们还需要考虑引进我省在大湾区交流方面成效显著的各类基金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等,持续打造体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品牌,如三地中学生体育赛事、大湾区经典文化诵读、大湾区STEAM科技竞赛等。同时,联合文旅部门挖掘省内各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形成更多的特色考察路线。”
作为中国香港足球总会主席,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广东各级政协委员联谊会首席会长霍启山也认为,足球运动可成为大湾区青少年乃至各年龄人群彼此交流了解的一个平台。“随着内地体育产业持续发展,加上2025年广东、香港、澳门共同承办第15届全国运动会,大湾区体育将会进一步融合发展。然而目前大湾区法律制度、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各有体系,体育专业人员在执业资格认定方面仍有待完善。”他建议,制定大湾区统一标准化的资格认证制度及配套措施,允许人员经培训及考核后,在大湾区不同城市提供服务。
霍启山表示,“现时,大湾区未有一个统一运作的合作平台可将大湾区体育资源或人才库整合,以致从业人员的工作专业、市场需求及场地未能完善配对,我们建议应设立体育产业合作平台,同时加强大湾区内的体育主题交流,完善大湾区体育产业服务体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徐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