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2024两会专题 > 大会发言

以新材料产业抢占新型工业化战略高地 助推广东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

大会发言之六

时间 : 2024/01/22 来源 : 参政议政处 字体

  2023年11月,广东省召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业强省大会提出,“把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以走在前列的担当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新材料作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先导,是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工信部列出的35项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中,27项与材料技术密切相关,可以说新材料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早在2021年,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就将前沿新材料列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广东省作为制造业大省,新材料产业总体规模和产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2.7万亿元。

  一、我省在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形成,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不足。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范围内产业链、供应链均存在断链和脱钩风险。目前我省虽已出台多项新材料相关产业培育政策,但尚未形成健全完备的产业生态体系,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系统化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产业链供给受制于国外的问题,对全省产业安全防控和关键市场领域构成重大风险。例如,广东作为全国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产业制造中心,上游的高端精细陶瓷粉、电机浆料、流延机和烧结炉等关键装备仍依赖进口。

  (二)对企业研发资金支持偏弱,财政投入集中度偏低。新材料企业的研发规律是“十年磨一剑”,企业往往需要独立贯通整条产业链,研发成本高、风险大,社会资本投资意愿趋于谨慎,而政府部门对新材料行业的基础研究又缺乏长期稳定的经费扶持,尤其表现为财政资金投入的集中度偏低,对重点项目的扶强扶优效应不明显,资源配置的统筹和优化局面有待改善。

  (三)新材料研发成果产业化落地难。一是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结合不够紧密。新材料产业化技术难度高,项目回报周期长,部分关键新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部分研究缺失,从而导致新材料难以跨越从实验室到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二是产业引导不足,创新链上下游结合难。例如新材料元器件更新通常使下游产品变化较大且涉及多个部门,客户因担心使用风险而延长首次导入审核周期,使得创新链上下游联动不足,产业化落地较慢。

  二、建议

  (一)建立健全产业生态体系,切实加强新材料产业支撑保障能力。一是完善产业政策。制定发展新材料的指导目录和投资指南,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聚焦新兴产业加大新材料科研攻关力度,重点支持新能源材料、电子电路材料等在我省具备优势的细分材料领域。二是细化产业化发展步骤。支持新材料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扶持能服务重点产业的新材料“独角兽”种子企业,对能实现国产替代的企业加大奖励和支持。三是完善新材料行业高精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新材料人才引进和培养目标库,选拔人才时,对目标库人才适当倾斜。对于部分不符合现有人才评价标准但企业急需的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适当下放人才评定权到企业,同时根据企业资质,分配一定数量的人才评定名额给企业,推进人才工作市场化、社会化。

  (二)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发挥广东国资平台投资基金的产业引导和助推作用,重点支持实现国产替代、与传统产业升级结合紧密、有重大示范意义的新材料产品。二是加大对新材料产业重点研发项目及示范工程税收优惠政策落地落实力度。三是建立新材料推广应用重大成果奖补机制,鼓励相应产品应用于龙头企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实际采购额或投入资金予以奖补。四是由政府牵头组建知识产权担保中介机构,接受企业发明专利等高价值知识产权抵押,向企业提供担保等增信手段,协助企业从银行获得急需的资金贷款。

  (三)促进资源共享,加速新材料研发成果产业化落地。一是强化信息资源共享。由省发改、科技、工信等部门联合牵头建设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共信息平台和新材料产业专业数据库,建立信息共享网络,推动新材料研发与关键工艺技术体系同步发展,推进研产用结合。二是强化科技基础资源共享。加快建立完善省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省大型科学装置等各类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共用机制,提升新材料产业化应用效率。三是鼓励企业资源共享。推动广东省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与新材料企业“结对子”,开展新材料协同应用试点示范,推进传统制造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以政府、国企采购为抓手,向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新材料产品,帮助新材料企业度过科研转量产的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