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载体。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对于加快全民终身学习社会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服务国家现代化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高质量数字化教育资源一是来自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创新,三来自于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数字化教育资源从创建到推广应用,属于创造性劳动,需要建立激励持续投入的机制、还需要有平台和技术支撑。
目前,教育部已经建立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支持建设一流课程,为教育资源数字化提供了支撑。国家城乡数字互联网建设为教育数字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内已出现学银在线、智慧树、爱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制作平台,但高质量数字化教育资源总量短缺、分布区域之间、城乡学校之间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不均衡、数字化教育资源质量持续更新和提高及充分利用仍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根本原因是科教人员从事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科教单位对教育数字化建设与应用重视不够,政府相关部门对教育资源数字化支持力度不大,教育资源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及转化应用机制不健全制约了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应用。为加快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缩小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差距,缩小一流大学与普通大学教育质量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应用面,助推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创新素质,服务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建议:
第一,完善教育评价激励机制,将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激励体系,激励高水平高等学校、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及省级品牌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建设。
第二,完善科研绩效考核机制,将研究人员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和优质资源的成效,纳入科研人员业绩考核之中,激励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合作建设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完善对高校科研单位考核体系,将建设高质量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及服务社会发展的成效纳入高水平科教单位考核体系,激励高水平教学科研机构组织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第四,加大对优质课程教育资源建设支持力度。将优质课程资源、优质科普资源建设纳入“创新强校工程”支持范围,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将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及取得的成效纳入各类教学成果奖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完善多元持续投入的机制。对于政府及社会捐款投入建设的数字化高质量教育资源要建立免费向社会开放的机制,对于企业和个人投入建设的高质量数字化教育资源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质量评价、定价与交易机制;建立政府支持相关企业从事数字化教育资源产品制作、销售与技术服务。
第六,完善支持社会成员充分利用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机制。建立认定和评价高质量教育资源机制,支持各类学校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和评价教学成果的机制,完善各类社会成员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展学习并获得学习成果认定的机制,支持社会成员认定的学习成果在相应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定中的转化,加快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的转化,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社会建设,提升教育科技服务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