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广东汉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诞生于我国的中原地区,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三百多年来,产生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剧目和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自清末以来,广东汉剧还漂洋过海,传播到新加坡等地,当地华人观众至今对精彩的汉剧演出津津乐道,汉剧所覆盖的观众群体,已达近亿人。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粤东、闽西的客家方言地区,汉剧被当作“正声雅乐”而被尊崇,因此始终保持着“中州韵”的舞台语言,具有“活化石”的价值奇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二代国家领导人以及在广东任职的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多次亲切接见汉剧表演艺术家,对汉剧的传承发展给予了热情支持。新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广东汉剧在省、市宣传和文旅部门的重视下,获得新的发展。
2008年,广东汉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汉剧保护基地,肩负剧目创作、演出示范、艺术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训等重任,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广东汉剧的发展历史为研究我国戏剧渊源提供了珍贵的鲜活材料,是我国戏曲百花园里一株奇葩,在“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传承保护负有历史重任,在增进海内外上亿客家人凝聚力和爱国爱乡情怀、“一带一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起着重要文化纽带作用。
建设广东汉剧博物馆,是广东汉剧传承保护的重点工作规划,2019年4月,中宣部主要领导到广东视察,在听取广东文化建设方面情况时,提出了具有长远性的振兴发展意见,得到广东省委的高度重视,2019年12月19日,梅州市委市政府专门发出了关于印发《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将建设广东汉剧博物馆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议程。目前,已完成场管规划,进入编写策展阶段,迫切需要尽快动工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展示梅州文化标志性场所。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文化必须自强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一定要让公益性文化成果更多的惠及百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青春和活力,不断提升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那么,建设具有广东文化特色的"广东汉剧博物馆"就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中提到:着力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报告中关于2023年工作安排(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中提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强岭南戏曲等特色品牌,支持梅州、潮州等市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化拓展对外传播工程,让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传遍四面八方。
在"十四五规划"中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博物馆强省"的奋斗目标,对我省国有和民间博物馆的发展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广东汉剧博物馆的建设具备充分的政策依据。
2、存在问题
建设广东汉剧博物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举措,但因建设资金缺少政策支持,筹备困难,工作一直停滞不前。建设广东汉剧博物馆势在必行,粤剧和潮剧早已设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博物馆,广东汉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再不设立博物馆,已呈落后状态,这一优秀传统剧种将面临文化断层,无法发挥其重要的传播作用。
3、建议
建议省政府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扶持文化亊业发展,关心优秀地方剧种传承和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梅州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的实际,把建设工作列入省政府工作计划,给予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申报,研究解决建设广东汉剧博物馆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