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聚焦2023两会 > 广东两会 > 代表委员之声

韩定安、俞祝良、谢志国委员:加快我省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为广东积极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时间 : 2023/01/17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近年来,疫情因素、产业政策和宏观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如何促进传统产业快速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题。在新发展阶段,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平台可大大减少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形成行业内可快速复制的数字化转型方案。2022年3月,广东省发布《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着力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困境,全力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一、当前我省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成本高,周期长,整体基础薄弱。市场萎靡不振,订单下降,不少中小传统制造业企业成本年年攀升,利润率维持低位。而数字化发展需要相对较长的投入周期,需要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和雇佣技术人员等,加上数据存储、维护、运算等综合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数字化服务企业难以向垂直行业深挖,很多产业企业陷入不知道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企业无专业技术人员和数字化服务公司合作开发,也不具备后期发展需要的二次开发能力。

(二)部分行业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集群转型模式和路径不清晰。由龙头企业带领行业上下游企业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是产业集群转型的一个成熟模式。但目前部分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难以在行业内整合上下游企业进行转型。此类行业的产业集群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和路径完成产业集群转型。

(三)各主体对产业集群转型认识不到位。广东省近年来制定了不少走在全国前列的政策,落实需要一个过程。由于政策宣导深度不足、实施细则不够清晰,很多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有不同的理解。此外,目前行业管理部门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服务平台产品落地见效慢,导致产业集群转型工作推进缓慢。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制约产业集群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中小型企业大多以短期主义为主,缺乏长期发展战略意识,行业风口上业绩突飞,行业遇困的时候难以生存下去,企业难以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创新体制不健全,创新转化环节衔接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集群转型和产业智能化升级进程慢。

二、推进我省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搭建政企互动交流平台。一是按照“一产业一方案”的方式研究不同产业集群的产业特点,针对性地研究转型路径,研究产业集群可行的商业模式。二是在顶层设计上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改革与村级工业改革相结合,让数字化转型无形的网与产业结构协同的载体有机融合。三是加强精准对接。搭建政企互动交流平台,推动产业链企业供需对接,将政府部门日常的单个企业服务获得的经验和成果延伸到整个产业链的精准服务。深入调研,建立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储备企业动态名单数据库,按企业在设备、软件开发、财务管理等专业类别分类建立企业专家库。深化与国家级大院大所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方面的合作,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同带动的作用。构建“分行业、阶梯式、纵横成网”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范式。以行业为单元、以企业为单位,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的示范作用,选取行业内以3-5家企业单位为标的,推出具有行业推广复制意义的快部署、低定价、高效果的平台或数字化转型产品。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产业链服务,作为推动产业链就地供应、集中采购、协同创新、行业自律,打造数字化产品品牌。

(三)增强政策宣传,引导企业主动求变。通过不同场景和不同媒介向企业宣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数字化转型申报指引等政策,引导企业单位通过系统应用迭代完成从标杆项目到示范车间再到示范工厂的阶梯式路径,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数智化转型升级。通过各类激励和管控方式,将人员数字化能力与其职级水平、收入水平等“切身利益”捆绑挂钩,提升员工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的紧迫感。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能力培训课程的建立,各类共创会及分享会的组织,加速业务人员数字化能力建设的广度与深度。

(四)打通产学研链条,促进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深化与重点创新平台的互动,因地制宜出台专项政策,集聚智能制造领域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为智能制造创新活动提供“高能级、高协同、高接触”的科技创新空间。

(五)培育产业集群,探索专业园区与创业社区合作共赢。探索建设数字化制造细分领域的专业园,吸引智能装备、电子核心、软件开发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创新型领军团队、科技型企业。探索建设创业社区,引入工业机器人、新型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开放实验室、创客空间、协同办公等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人才密集、配套完善的创业社区,与高新区发展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