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聚焦2023两会 > 广东两会 > 代表委员之声

陈文宾代表:关于传承戏曲非遗人才培养的建议(联名:万军 陈丽秋 叶文茂 高晓玲 彭薏菁)

时间 : 2023/01/17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说:“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非遗文化,源远流长,来源于乡村、根植于乡村。汕尾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正字戏、陆丰皮影戏,西秦戏、白字戏等国家级戏曲非遗项目。其中以有近千年历史的南戏遗响正字戏,这个古老珍稀剧种为代表的各级非遗,在漫长的岁月里对当地的人文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非遗除了保护与传承,也参与赋能乡村振兴的各项活动,一展非遗戏曲的风貌。在省、市各级乡村振兴文化活动中,用非遗讲述乡村振兴故事,文化振兴、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十多年来,在地方党政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之下,正字戏、陆丰皮影戏曾开展两次招生托培的模式招收了两批学员,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但因为无法形成长期的招培模式,出现人才断层现象。戏曲非遗的传承是要靠一代一代老艺术家、艺术前辈去传,也需要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来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才能久传不衰。当下这个文化赋能的时代,随着艺人的老年化,新一代的青年人才培养,新鲜血液的输入明显跟不上艺术高度发展的脚步。为了实现科学有效的创新性继承,以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文化强省,贯彻落实海陆丰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以传统艺术展现时代风貌,探索古老戏曲的传承新路。结合广东省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省政府工作报告中2023年工作计划的第八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工作部署。

建议:

一、加强对传统非遗艺术的创作、演艺后继人才培养,进一步建立健全地方戏曲创作演出人才培育机制,加大对地方戏曲优秀创作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力度。除了本地党政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视支持之外,还需上级政策的倾斜和人才培养平台的支持。

二、由省文化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联合主导,列入计划,支持解决教育经费,促成各高等艺术专业院校和地方戏曲团体的长期合作办学。学习中国戏曲学院培养地方剧种人才的办学模式,结合地方的需要,专门开办地方剧种:正字戏、陆丰皮影戏等非遗戏曲项目专业的专、本科表演艺术班,输送人才至地方戏曲团体。组织有关高校或高职院校,定期举办地方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专业戏曲人才培训,为正字戏、陆丰皮影戏培养创作人才。传统戏曲与高校大学生的“双向奔赴”,会将传统戏曲推上新的高度,为其内在的文化艺术精髓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持续加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三、扶持地方剧种的表演艺术家、戏曲音乐家、非遗传承人等,以“师带徒”、进高校的形式,参与到培训班的工作,培养戏曲青年人才,以培养传承人为目的,不间断地让地方传统戏曲光彩延续,保存好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深入推动地方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地方戏曲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地方戏曲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