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党的二十大为广大企业家指明了方向,企业家应该要抢抓历史机遇,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找准企业定位和发展机会,积极进取、脚踏实地,努力地把企业做优做强做大。
当前广东省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630万家,占广东企业的绝大多数。广东的这些中小企业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传统制造企业更是经历数字化转型“阵痛”。这些企业中,不乏一些拥有高校成果转化需求的初创型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而变革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提升众多中小企业家的综合能力,给他们补上知识和能力的短板,让这些优秀的中小企业家带领企业迅速走上正轨。
本案建议政府出台相应措施,通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点燃中小企业主热情,提供“清单式”精准培训服务,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助力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议:
(一)政府部门“走下去”,企业活力提上来
广东倡导构建一系列企业服务体系,但要想让其真正惠及企业,政府部门应“走下去”实地了解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诉求。
首先,建议政府部门通过定期召开政企座谈会、节假日慰问送暖等形式开展相关工作。以行业、企业经营性政策热点作为座谈会主题,组织企业家们、高层次创业人才进行座谈,及时倾听其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政府可搭建“企业家联谊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提供企业家交流平台,联合人社、统战、工商联等部门,通过积极联动行业协会,定期举办企业家团拜会,发挥行业管理和服务功能。
其次,建议政府实行领导干部挂点联系机制,通过联动多部门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部门,让班子领导挂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专业企业服务团队,提供企业转型、股权设置、上市等疑问,做好有效的精准服务。
(二)以 “走进去”新姿态,提升中小企业家实力
全球大部分行业由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广东中小企业面临存量市场的形式更加严峻。例如:如何实现由“书生”到企业家的转变,部分中小企业家的眼光、管理能力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政府层面,建议可将企业家培训常态化,丰富培训形式。一是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定期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优秀企业家们、专业行业咨询公司以论坛、讲座、沙龙等多维形式面对面交流,为企业家分析行业发展、投融资环境等问题解惑答疑。二是教育培养企业家心怀国家,定期组织企业家学习国家的政策、精神。引导企业家诚信守法经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充分了解国家的政策引导方向和经营环境。
其次,政府可搭建合作平台,提升企业家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实施“企业家导师制”,组织工商联、行业协会与优质中小企业建立“导学”关系,帮助企业在发展战略制定和经营管理决策上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企业探索出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议从财政预算中列出专项资金,保障企业家能力提升各项措施顺利实施。
应“以人为本”,协助企业家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一、建立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提升中小企业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二、中层管理者是企业运转的重要部分,帮助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明确的责、权、利,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三,发挥企业家在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帮助策划创建企业文化,提炼企业文化,提高中层管理人员和员工对企业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团队凝聚力和稳定性。
(三)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经营新思路
当前,在广东经济进入转型期,政府要鼓励企业家要走出舒适圈,带领企业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借鉴优秀企业模式。
首先,建议政府可着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家积极开拓,探索经营的新思路。一是积极联动专家学者、媒体、行业协会等,出台“接地气”的政策,通过多维度宣传,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为其 “走出去”提供便利。二是现阶段民营企业家“以稳为重”的经营心态还是比较明显的,部分企业家“求稳”,缺乏创新精神,稳是暂时的,激励的竞争环境不进则退。建议政府举办创业、企业转型升级等类型的大赛,对获奖企业予以一定的税收或政策优惠,用实际行动鼓励企业家开拓创新。
其次,打造广东中小企业“走出去”合作平台。一、政府牵线搭建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平台,为本地企业家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家提供深入交流机会。二、组织企业家走出去考察优秀的企业,学习先进的经验,并通过企业帮扶的形式助力广东中小企业通过精益化管理和数字化生产,实现转型飞跃。三、建议政府成立展馆,把合作平台成功案例进行展示,组织企业家参观,进一步推广政企合作、企业帮扶的成效,让合作平台作用最大化。
再次,建议政府建立政府、企业与跨市机构、协会的多双边合作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贴地、贴心”的帮助。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熟悉当地企业实际情况,能为企业提供可靠、详实的数据,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发挥向导式作用,为他们提供精准和及时的服务。另外,部分微小企业家企业综合实力较弱,通过多边合作平台,可以让微小企业家向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沟通交流,连通三方合力为微小企业纾难解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