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聚焦2023两会 > 广东两会 > 代表委员之声

【南方日报】“小巨人”撑起“大创新”

时间 : 2023/01/11 来源 : 南方日报 字体

“专精特新”和“制造业当家”这两个热词,在2023年的广东两会上再度擦出了火花。

10日上午,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开启。省政协委员雷震提出,制造业当家,需要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

“只挖一米宽,掘一千米深。”专精特新企业,是指那些“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小巨人”企业更有大作为——强链补链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六成属于工业的基础领域,是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生力军;创新创造上,它们虽然规模不大却身怀绝技,以创新为安身之本,有望涌现更多的“隐形冠军”;此外,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发挥其“领头雁”的撬动作用,也是盘活县域经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题中之义。

众小成多,积小成巨。挺起广东制造业“硬脊梁”,专精特新“小巨人”要向优发展、向大而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2022年以来,广东也已密集出台多重政策加持专精特新企业。综合来看,这其实蕴含着一种辩证思维:“大象起舞”和“蚂蚁成军”各美其美,“大而强”和“小而专”密不可分。

一方面,就协同创新而言,大企业不可能包打天下,和精耕细作的“小巨人”深入合作,是在细分领域补齐短板、提高效率的重要环节,而广东经济的一大特征,正是大、中、小企业布局协调均衡、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就产业培育而言,一些专精特新“小巨人”抗风险能力、融资能力有待加强,发挥大企业的带动扶持作用,如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等,有助于促进“小巨人”干成大事业。

广东既是制造业大省,也是中小企业大省。据统计,广东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高度集中在制造业,占比高达90%以上。让更多“小巨人”站起来,是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内在逻辑,也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近年来,广东累计培育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7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过5000家,位居全国前列。“十四五”期间,广东也将力争培育1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体现了信心和决心。

补强广东制造业,未来大有可为。纵向来看,要精准滴灌、打好政策“组合牌”,特别是在人才、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专精特新企业更全方位的支持。横向来看,正如雷震委员所建议,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优势,探索建立大湾区专精特新培育工作联席机制,密切链接资本、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应当看到,大湾区产业链较为完整,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三地的合作事实上已颇具基础。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相信随着更加细致的培育机制的出台、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的落地,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源头活水”,必能释放出更多的澎湃动力,让广东制造业当家的底气更足、成效更实。

转载自《南方日报》/作者 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