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抑郁障碍成为当前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儿童青少年的生活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一项对于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学龄儿童的研究发现,疫情期间儿童的ADHD症状较平时加重,一半以上的儿童表现出更频繁的愤怒情绪、注意力下降,以及很难保持日常生活规律。另外,我国一项在8000余名中学生中进行的调查发现,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其中43.7%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37.4%存在焦虑症状,31.3%的中学生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可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未能从预防角度开展服务工作。目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但是很多情况下是出现问题、甚至出现不可逆转的结果才给予“事后”关注。特别是部分家长未能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失调的萌芽阶段意识到危害性,无法及时发现、共情、理解或接纳。且受制于对应心理知识的局限,未能发挥有效的指引和预防作用,形成了监督盲区,加剧了治疗的难度。临床调研发现,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矛盾集中在不健全的家庭支持体系或学习问题爆发的激烈冲突中。诚然,某些心理健康问题,有生物学的因素存在。但不可否认,家庭亲子关系、学习压力问题,大大增加了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压力,严重打击信心,影响心理健康发展,从而诱发一系列的情绪行为问题。
对于相当一部分父母来说,面对“如何经营家庭”“如何应对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等问题,没有充足的理论储备和实践基础,碰到困难和冲突时,才开始恶补、学习如何处理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形成不良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必然不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恶化的亲子关系,对于未婚的年轻人也是不良的示范,容易造成他们对婚姻家庭、养育孩子的焦虑和恐惧。
2.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不足。临床调研发现,对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非专业人员的识别程度极低。例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常会被误认为故意捣蛋、懒惰、意志力不强、品德不好,而不是正确地认知到这类孩子是由于某方面的发育缺陷,导致的一系列行为问题。再如:患抑郁障碍的孩子,家长经常难以理解,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你看开些就好”;甚至孩子主动要求就诊时,也常常被冠以“就是不想读书找的借口”。这会导致孩子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造成孩子对家长的强烈不接纳不信任,亲子关系恶化。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不能得到更多的有效家庭支持。直到发生极端行为,家长才恍然大悟,后悔不已。
3.心理健康问题就诊途径困难、治疗资源少。据估算,我国大致有精神专科医师4万名,平均每10万人中仅有0.5名精神科医生。其中,专门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医生更加稀少。即便部分非儿童精神科的精神专科医师,也从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诊治,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根据日常临床工作交流,大部分的精神心理专科,特别是儿童青少年专科,平均每位医生的单日就诊量为30-50人次,周末有时可达70-100人次。按照出诊7个小时计算,平均每位患者就诊时间最多14分钟。这个时长对于严重情绪问题的患者远远不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合格资源极其短缺。
建议: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重点在于预防与早期发现,从如何培养健全心智的孩子着手,到及早发现、尽早干预,把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避免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精神行为障碍,减轻其所带来的社会和家庭负担。为此建议:
1.从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开始,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打基础。家庭关系不和谐或家庭关系不完整,父母给予的陪伴、理解不足,导致儿童青少年无法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爱和心理支持;周围人对学科成绩的过分关注,以及父母老师给予过高的期望,会使儿童青少年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些因素都容易诱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比如诱发抑郁症。建议从成年早期开始,大力开展、增设相关心理课程的建设,包括亲密关系的处理、和谐家庭关系的构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减少年轻人对婚姻、家庭和育儿的焦虑和恐惧,提高夫妻双方的相处能力,提高家庭应对事业、养育、教育、养老等不同方面的能力,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营造基础的安全家庭环境。
2.大力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能力。目前,教育部将抑郁障碍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内容。这是国家层面在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做出的又一有力举措。早期识别手段,主要涵盖了被动筛查和主动识别。建议:一是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定期开展包括抑郁障碍、社交困难相关心理问题的筛查。在大于6岁的学龄期儿童中,增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困难的筛查。二是提高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常见健康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读写障碍、社交障碍等。老师是在校学生健康问题识别的“看门人”,提高老师对疾患的正确认知、初步分辨一般心理问题和可能的需要进一步评估干预的特殊心理健康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三是加大人工智能辅助评估诊断抑郁障碍等的研究投入,利用微表情识别、语言学识别,构建有效的预警模型,辅助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引入相应的科研成果,学校设立专门的晤谈室,安装相应的生物信息收集设备,在对高危人群的晤谈过程,同时收集微表情、语言等生物学信息,在计算机辅助下,及时对高危人群进行识别;或对已经诊断的高危人群进行定期评估,及时预警高风险事件。四是加大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科普工作,利用电视、电台、公众号、视频号等多形式媒体,科普宣传抑郁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社交障碍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引导民众获取更多心理健康领域的知识和资讯。
3.在各个层面大力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力。在临床治疗当中发现,可能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后,由于病耻感等的因素,儿童青少年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建议在各个层面,大力加强干预手段的力度,为问题儿童青少年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一是学校设立相应的干预课程,比如:情绪管理、社交管理,帮助相应的学生处理好情绪行为问题。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引入第三方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购买第三方服务,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引导学校和相关医院建立联动机制,开通绿色就诊通道,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就诊服务。二是社区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充分发掘并利用本社区已有的心理干预资源,增设心理咨询室,依托社工服务体系,调动义工群体力量,以心理咨询师、社工为主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针对社区人员,大力开展常见儿童青少年健康心理问题的科普讲座,提高社区人员的认知程度。三是大力发展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立,鼓励精神心理诊所的设立,鼓励专科医师多点执业,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挂号难、看病难的困境。四是各级政府支持综合医院大力发展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专科,营造良好的专科就诊环境,保证单次就诊足够的诊治时长,保证就诊隐私。五是通过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以区级为单位建立24小时提供儿童青少年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将此热线建设成为儿童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求助、疏导、危机干预、转介的便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