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粮食韧性,即粮食生产在受到不利外部冲击后维持原有功能和恢复能力的强弱,作为长期生产能力稳定性高低衡量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但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韧性尚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主要粮食作物单产韧性不足。虽然我国四大主要粮食作物韧性在全球尚可排入前十,但单产韧性指数,即单位产出效率稳定性,除玉米外,其它主要粮食作物单产韧性都低于美国。其中大米、小麦和大豆单产韧性指数分别为美国的0.77、0.98和0.47。
(2)不同粮食作物韧性差异较大。首先,从中美对比的角度分析,我国粮食作物总产韧性较高的大米和甜薯韧性指数较高,高粱和大豆的韧性最低。单产韧性较高的是玉米,单产韧性较低的是土豆;其次,从国内不同作物来看,总产韧性最高的水稻是最低的高粱的8.18倍,单产韧性指数最高的木薯是最低高粱的5.52倍,收获面积韧性最高的水稻是最低的高粱的8.17倍。第三,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四大主要粮食作物,其总产、单产和收获面积韧性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3)产粮大省韧性能力指数偏低。第一,北方主产区粮食生产韧性力低于南方主产区,如北方韧性最高的山东为118,南方最高的江西为270;第二,不同主产区韧性差异非常大,如江西粮食生产韧性指数为270,而内蒙古不足50;第三,粮食总产量排名靠前的河南、黑龙江和四川韧性指数均不足100,总产量较低的江西和湖北韧性指数则接近/超过200。
究其原因,一是我们长期以来过于追求当期粮食产出数量安全,致使农业生产正在逼近资源与生态承载力极限。二是忽视了长期生产能力的维护,且作物产区布局欠合理,造成了粮食生产的脆弱性,致使初级粮食生产应对不利冲击的能力减弱,即韧性不足。三是我国农业属气候敏感地区,气候适应能力差,受各类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影响严重。
建议:
(1)优化主产区布局,促进同产区内作物品种多样化。首先,单产韧性提升是重点,需基于土地生产能力维护提高粮食单产韧性;其次,在进一步优化粮食主产区布局的过程中,应在“规模经济”与“多样化韧性”之间做好权衡取舍,同一产区内综合考虑适度规模经营与作物多样性程度,以实现短期产出与长期生产能力的均衡。第三,提高相同产区内不同作物的差异度,如在相近地域内同时布局抗旱与抗涝作物,因为不同作物间气候负相关程度越高,综合韧性指数越强。
(2)提升主产区协调度,建立互通互联的产区关联。以数字经济建设与物流网络建设为重要抓手,提升粮食主产区互联互动程度。主产区间互联互通度提高可在三方面提升我国粮食生产供给韧性:第一,能更好的保障受冲击地区粮食生产资料与物质的供给,从而降低外部冲击的影响;第二,可提高不同地区粮食调度灵活性与便利性,从而提高不同产区间粮食供给的韧性能力;第三,不同产区通盘考虑,轮换休耕与土地生产能力维护,从而做到保障现有产出能力的同时提高耕地生产韧性。
(3)建设气候智慧型农业,提升粮食生产抗冲击能力。建设气候智慧型农业(CSA)是目前公认的提升粮食生产韧性的重要手段。首先,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与复杂性,考虑气候变化的长期性进行农地生产力的维护与提升;其次,加大粮食种业研发,从源头上提高粮食作物的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第三,进一步加大主产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如改善灌溉与排涝系统,提高初级粮食生产种植环节的抗旱抗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