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聚焦2022两会 > 全国两会 > 代表委员之声

全国政协常委温思美:关于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民营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时间 : 2022/03/04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抢抓国家级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沉着应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迭加的复杂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但是,当前大湾区民营经济发展正面临外向型经济承压前行、产业结构同质化、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不足、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突出矛盾。针对上述挑战,应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有效突破供给约束结构性堵点、持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动能、加快提升供应链弹性与产业链韧性,有力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议:

一是加快突破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建议将全面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的重点从降低审批成本、公平透明行政监管转向促进人才、技术、数据、资金等高端要素流动,重点突破民营企业价值链升级的生产要素瓶颈;完善信用、法治、产权保护等制度性要素供给,开展民营经济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点,破除区域间涉民营经济政策壁垒;围绕垄断行业改革,积极探索并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增量混改,促进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创新完善粤港澳三地合作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跨境工作许可及签注安排、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互联互通”。

二是构建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长效协调机制。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下,整合现有粤澳、粤港合作的两个联系会议,建立长效合作协调机制,共同协商处理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大湾区合理分工;建议在顶层设计上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实现区域之间产业的错位发展。

三是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推进转型升级与产业融合。建议通过税收、金融、土地、社保等优惠政策,引导与服务大湾区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细化创新创业政策的产业孵化功能,依托大湾区制造业集群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通过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提升服务业质量。

四是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端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通过税收、补贴、金融等经济杠杆,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建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和“碳中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助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打造以“智能制造+智慧海洋”为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融合带动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

五是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建议由监管部门牵头联合湾区金融机构建立科创企业授信标准,解决知识产权信用化、数字化等问题,通过金融创新助推高科技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六是提高基础创新能力,实现强基补链。充分整合科学、工程、金融、经济和管理领域专家,围绕创新链“卡脖子”领域构建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构建涵盖湾区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共享创新平台,实现原始创新的多点突破。

七是整合商协会资源,拓展产业协同发展的微观制度创新供给。依托商协会的企业资源优势,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化智库,引智链接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国内院士、前沿科学家在内的全球化专家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产学研用”最大协同发展效应;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盟、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构建公共技术专利池,深化细化涉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